魏姓起源_魏姓的由来


 魏姓来源

魏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姓郡望堂号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任城:今山东微山县一带。

 魏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河北:景县魏氏族谱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山东:寿光魏氏族谱。
吉林:扶余五家站三支谱:魏氏东南支谱、魏氏西支谱,魏氏*支谱。祖籍山东寿光。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河北枣强县迁入山东寿光。始祖兄弟三人。讳鸣谦、鸣远、鸣让。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魏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wèi

Wei

Ngai

Ngai

 

 

魏-Wei-首字最好不用零声字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双字名应避免全用ei韵母或去声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魏"字的同音字"为"的"为了"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据1998年最新统计,您的姓氏是第47大姓。您的姓氏笔画为18画。

 

 

“魏”姓女宝宝取名
魏婷鲁
魏芝红
魏尧崔
魏实冬
魏坤溶
魏记兰
魏禄尉
魏璐营
魏莺旷
魏贞铙
魏程茜
魏羿肖
魏嫚竹
魏霏汶
魏容蕊
魏佩相
魏暄春
魏萌蕊
魏格乔
魏莲释

“魏”姓男宝宝取名
魏昆业
魏龄洛
魏飙宽
魏舜迈
魏珀琅
魏段天
魏福复
魏孔乾
魏撷俊
魏皎逵
魏孝峰
魏鑫历
魏倬毅
魏樟辅
魏临盟
魏深熊
魏时生
魏康钊
魏笙翔
魏识烈

 

 

  

 

 

 

 

 

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guoxue/baijiaxing/1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