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2025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发表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度分析。他指出,尽管上海已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显著地位,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英国权威发布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上海在过去两年中稳居全球第6至第8位,并在2020年曾一度跃升至全球第三名。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
上海拥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涵盖股票、债券、外汇、黄金等多个领域,其中多个市场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荀玉根特别强调,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市值规模位居全球第三,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规模全球第二,而上海环境交易所的场内环境现货交易规模更是全球第一。
此外,上海聚集了约1800家各类金融机构,其中外资机构占比高达30%,显示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开放性。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尤为突出,目前已有约90家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和60家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机构,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便利通道。
在对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时,荀玉根提出了三点值得上海借鉴的经验。首先,香港在金融衍生品领域的发展尤为成熟,上海可将其作为重要参考,特别是以绿色金融为切入点,在碳交易领域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导者。其次,香港人民币离岸交易体系高度发达,上海可依托自贸区优势,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最后,香港聚集了众多全球资管机构,而上海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数据显示,美国公募管理规模占GDP比重高达150%,而中国仅为20%左右,因此上海应积极吸引全球资管机构设立总部或亚太总部,这将有力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shuangtan/tanjiaoyi/7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