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深圳金融监管局成功举办了2025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全面通报了2024年深圳银行业保险业的运行情况,重点介绍了”绿色金融”领域的显著成效与未来发展计划。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深圳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截至2024年末,深圳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万亿大关,达到10230.91亿元,较年初增长21.07%。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深圳绿色金融的强劲发展势头。与此同时,深圳财险业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累计签单保费达3424.16万元,为高环境风险行业提供了33.86亿元的风险保障。特别是在新能源车险领域,保费收入达到80.31亿元,同比增长27.33%,显示出绿色金融产品在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度。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自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颁布以来,深圳逐步形成了六大核心举措,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正逐步成为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的高地。
首先,深圳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制定全国首部蓝色金融指导意见,为深圳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的发展。其次,注重监管引领推动。通过按月监测、按季分析绿色金融数据,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完善内部管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2024年,深圳披露的机构主体达184家,无论是规模还是机构类型均居全国首位。第三,研究制定地方标准。出台多项地方标准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特别是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经验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第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辖内金融机构在合规前提下,大力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例如国开行深圳分行发行的”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平安信托的”三绿”资产支持票据,平安财险深圳分公司的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以及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的红树林保护碳汇质押融资业务等,均为全国首单创新产品。第五,加强专营体系建设。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申报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目前全市已有23家绿色金融机构获得绿色专营机构资质认定。最后,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搭建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为气候投融资试点提供有力支持。
新年伊始,深圳金融监管局联合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印发了《关于深圳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行动方案》(深金发〔2025〕1号),这标志着深圳在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该《行动方案》提出了4方面24项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绿色金融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绿色运营水平;支持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加大对深圳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支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城市建设节能降碳,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海洋低碳产业发展,推进蓝碳质押融资、蓝碳指数保险等蓝碳金融创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探索资源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新碳绩效挂钩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和统计制度,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了5项重要保障举措:在监管引领方面,加强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分析,建立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出台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实施指南;在支持政策方面,对气候投融资、碳账户、碳金融创新等领域予以资助,对纳入深圳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广库和开发库的项目业主,按融资成本的50%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纳入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的绿色不良贷款,在基础标准上将补偿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同时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加大环境信息共享力度;在跨境合作方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推进绿色金融标准的共研共建,对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建设等进行探索;在产融对接方面,加强与发改、工信、科创等部门的协同,建立绿色低碳、气候投融资等企业和项目白名单推送机制,发挥好绿色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和”绿易融通”气候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精准高效开展对接;在宣传交流方面,积极搭建平台传播绿色金融理念和政策,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举办绿色金融劳动竞赛,探索绿色金融人才认定,推动行业交流。
根据《行动方案》的规划,未来5年,深圳将基本建成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预计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将稳步增长,法人机构绿色投资将实现突破,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债券等业务发展成效将显著,为深圳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金融支撑。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shuangtan/tanjiaoyi/70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