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
中医蒙求
〖卷之上〗 神农百草 虑牺九针 郭玉诊手 文挚见心 王遂炼石 安期置金 禹见犹浅 信识未深 淳于事杨 长桑授鹊 竘医肿背 仰愈软脚 史脱治疸 赵泉疗虐 陈不读书 范曾卖药 凤纲…
-
新韵对屑玉
(一) 山对水,地对天。民意对人心。“田间”对“村里”,晓月对晨星。小康户,大有年。援外对支边。国泰千业振,人和万事兴。党风端正根基固,经济腾飞气象新。出山海,踞岭摧涛,纵观千秋华…
-
以不类为类——对仗的一妙用
讲究对仗,必得“撮合语言”,使下句与上句相对,清王誉昌说:“作诗须以不类为类乃佳”。钱先生认为:“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谈艺录·萚石萃古人句律之变》) 何为类,何…
-
中草药联韵
(一) 里对表,皮对毛,甘草对苦蒿。枣皮对枳壳,磁石对芒硝。熟地黄,生石膏,苦楝对辣蓼。花粉小乌头,锦纹大红袍。防己续断为独活,附子寄生靠人胞。金樱子蜕衣一把伞,徐长卿昆布三晋刀。…
-
新对韵
瓜对豆,黍对粮,鱼米对蚕桑。龙茶对蜜柚,桔绿对橙黄。攻农企,活工商,大计对小康。崇科兼重教,兴县又强邦。勤劳致富花尤艳,开拓创新路更长。三讲指南,党政齐奔新世纪;众星拱北,干群共续…
-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
-
对仗十七法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
-
对仗练习辞
(一) 骨对皮,怪对奇,合对离。吹牛对拍马,击鼓对升旗,穿衣对脱帽,爱子对娇妻,烤鸭对烧鸡,春分对夏至,元曲对唐诗。闻犬吠,听猿啼。修阔路,筑长堤。西门庆,司马懿。奔湖北,驻广西。…
-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
中国楹联特征论略
季世昌、朱净之先生在《中国楹联学》中曾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鲜明的民族性,强烈的时代性,严密的格律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鲜明的民族是指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
-
对仗歌诀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朝对暮,…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
-
对联的节奏与风格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
-
对联的谋篇与创作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
-
附: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
对联的艺术技巧
《文镜秘俯论—论对》中列述了对偶的二十一种对法,其中有一些就讲的是艺术技巧问题。象双拟对——一三字同,第二字由一三字意拟出,如“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连绵对——二三字同,如“看…
-
书画尺寸对照与换算
书画尺寸对照与换算 自古以来在中国书画的市场交易中,一般都是按书画的大小尺寸来谈论价格的,即通常是以“平方尺”为计价单位的。而由于中国书画在形制上的纷呈多样…
-
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
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