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学习探究语文之道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已演变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国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科技变革的浪潮一次次证明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我们应当如何行动?答案在于深化学习方式,尤其是体验感悟式学习。

体验感悟式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与深度思考。七年级上册的《童趣》为我们描绘了童年时代独特的体验——将平凡景象通过想象与联想转化为美丽奇幻的景象,从中获得丰富的”物外之趣”。八年级下册的《岳阳楼记》则带领我们跟随作者笔触,游览洞庭湖,感受南国碧波荡漾的阴晴变化,聆听作者”先忧后乐”的赤子之心。七年级下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深刻思考成长过程中对成年的复杂情感——既向往独立,又留恋童真。只有通过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感悟,我们才能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深刻理解。无论是将”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若缺乏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学习都将失去意义,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杜郎口教学法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以《行道树》的教学为例,教师抓住”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哲理,提出三个引导性问题:行道树的事业为何神圣?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内涵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独到见解,培养创新思维。因此,我们应当将教师视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简单的答案传递者。

为了更好地感知与探究知识,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主动。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我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高度自主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学习主人。应当带着个人兴趣、需求和观点,直接与文本和现实世界对话。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信息独立思考或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

其次,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破了教师和教科书作为信息唯一来源的局面。通过实践,我们逐渐学会利用音像制品、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习内容。

第三,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许多课堂和课外项目都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与同伴交流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第四,拓展视野,关注社会。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至课外生活,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第五,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探究。通过不断思考与讨论,激发创新思维,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学会感知与探究,才能真正领略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体验中感悟,在探究中成长,这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学习使命。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