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之道:老子智慧与人生境界解析

“争”字的本源,源自造字之初的抢夺之意。甲骨文中的“争”字,巧妙地分为三部分:上“爪”代表双手,下“又”亦为双手,中间则象征某一具体物品,生动描绘出两人争夺同一物品的情景。可以说,自人类文明伊始,“争”便如影随形,贯穿于生存竞争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争夺水源、土地、食物,还是名利、资源、发展机会,小到个体生存,大到国家崛起,“争”始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球资源有限,随着人口激增,对资源的争夺愈发激烈。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争夺白热化的残酷体现,而今天的俄乌冲突,本质上依然是资源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延续。一次次战火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促使有识之士深刻反思: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只能建立在相互争夺之上?争来争去,究竟收获了什么?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分出胜负吗?我们是否可以选择不争?

老子曾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些充满哲理的箴言,如醍醐灌顶般警醒着饱受争斗之苦的人们。他以水的品格为喻,揭示了“不争”的智慧,让人们在纷繁的世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原来,“不争”并非消极避世,更不是放弃进取,而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争,不是被动退缩,而是主动放下执念,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子并不反对人的积极向上,但他强调的前提是顺应天道。一旦人的行为符合天道,便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自然“天下莫能与之争”。

顺应规律方能超越,这与孔子“闻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理念,虽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正是“不争”处世哲学的生动写照。不争一时之利,方显胸襟与智慧,合乎人情大义,何事不成?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在朝为官,得知邻居修房欲侵占两家共有的巷道,家人与邻居争执不下。张英立即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领会其意,主动让出三尺地界;邻居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这就是“六尺巷”流传千古的佳话,它启示后人,“不争”即是真正的礼让,给予他人空间,才能拓展自己的道路。反之,若争斗不休,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无路可走。因此,孔子强调:“见利争让,闻义勇为,有过则勇改。”《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与郭靖关于英雄的对话,令人深思。成吉思汗建立横跨亚欧的庞大帝国,却对郭靖提出的问题沉默不语:“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这位征战一生的帝王,在生命尽头顿悟,南征北战所获,不过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虚名!古往今来,英雄人物争斗一生,最终成败转头空,不过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英雄尚且如此,普通人为何要执着于争名夺利?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荣辱功过?得失奖惩?成绩排名?……争赢了未必是真正的赢,争输了也未必是彻底的输。领悟了“不争”的真谛,再回望先贤的智慧,便会明白,争与不争,实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了一己私利或个人恩怨而争,大可不必;但若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个人立身处世之根本、光明与真理,不妨借鉴“不争”的智慧,以“不争”的姿态去争取,方能臻于至善至美。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