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热播剧《人世间》自开播以来便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口碑持续攀升,其成功背后离不开作家梁晓声提出的“好人文化观”。这种“好人”并非刻意标榜,而是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特质。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好”,能够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而这份纯粹的“善”,则足以支撑起我们共同期盼的美好人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好”与“善”始终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永恒追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选择坚定向善,努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
向善而行,首先要心存善念。心存善念,远不止于伦理学的理论定义,它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崇高修养和道德品质。从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孔子教导学生“为长者折枝”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文天祥的“箪食瓢饮,不改其志”和范仲淹的“兼济天下,造福苍生”,这些跨越千年的美好信念与崇高修养,无不彰显着“善”的力量。心怀善念,主动靠近善,自觉崇尚善,终将如久处芝兰之室,自然被其芬芳所感染,与美好同行。
向善而行,更需要自觉行善。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深刻揭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真正的善行必须付诸实践,而且要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行动。孔子不仅关注弟子的言语,更注重观察他们的行为;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因为深知“知易行难”的道理。反观历史,宰予因缺乏恒心被讥为朽木,刘禅沉溺享乐终成乐不思蜀的笑柄,这些反面教材警示我们:唯有将善念转化为持续行动,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升华。
向善而行,更要求始终如一。人们常说知易行难,但更难的是持之以恒。一时的善举或许轻而易举,但长久坚持却需要非凡的毅力。苏格拉底曾要求学生每天挥臂三百次,一年后只有一人坚持下来,这位学生正是后来成为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正如古诗所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能感受到坚持的艰难。唯有将善念始终贯穿于日常行为,才能积少成多,最终成就高尚品德。
善存心中,如日月之辉映照胸怀;善从我行,似锦绣之华装点人生;善始善终,若积水成渊终化蛟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必将坚定向善,以“好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生活中书写不凡的善篇章,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