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虚幻世界,不愿面对清醒的现实,宁愿在放纵中迷失一生,也不愿在悔恨中放逐自我。王小波对虚幻的痴迷令人深思,在我看来,虚与实本似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延伸着不同的轨迹。然而,当它们微微倾斜,便有了交汇的可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或许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绚丽火花。
万物皆有两面性,斗争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始终并存。在一定条件下,对立的事物也能相互转化。就像善良一旦越过原则的底线便沦为懦弱,勇敢一旦超出正义的范畴便变成鲁莽。虚与实同样如此,唯有适度融合,合理把握,才能达成最佳效果。
当现实筑起无形的高墙将人束缚,当生活中的挫折让人备受煎熬,由实入虚便成为一种明智的抉择。古代文人墨客,怀揣经世济民的理想踏入仕途,却在官场尔虞我诈中屡屡碰壁,饱受奸佞排挤后,他们毅然转身投入市井田园,在人生的虚境中找到了归宿。笔下生出了无数绚烂的诗篇,他们逐渐消弭了原先的抱负,又将这种消弭升华为新的志向。在淡泊中升华自我,在平静中修身养性,在幽寂中超越尘世。梅妻鹤子的生活成了他们的精神图腾,山水之乐滋养着他们的灵魂,煮雪烹茶成为日常的禅意。他们借鉴佛家遁入空门,以青灯古佛为伴;学习道家清静无为,让思想自由翱翔。
然而现实常常将人推向另一个极端,让人陷入自我感伤的虚境难以自拔。司马青衫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人格,正是同理心引发的双向情感流动。这种情感见于史册,有仕途失意的落寞,有小人排挤的愤懑,有去国畏讥的凄凉,也有家国沦丧的幽怀难表。它外化为明月清酒,内化为精神寄托。多愁善感的古人遭遇打击时,也曾忧思难解,满目凄凉,但他们最终没有让悲伤泛滥成灾,而是将满腔忧思寄托于落花、鸟鸣、绿柳、浮云,在自然中释放内心的郁结。《菜根谭》有言:“世人动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鸟相迎,彼自若其心尔。”从虚境中抽离,或许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
由实入虚,在虚境中自我提升;化虚为实,在现实中寻求慰藉。这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当现实过于残酷,不妨进入虚境小憩;当虚境过于迷乱,不妨转入现实明心。虚实相生,本无界限,关键在于一出一入间的把握分寸。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