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录》中有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句道尽虚实相生之妙境,天上明月为实,水中倒影为虚,虚实之间尽显人间清美。镜中花,水中月,明知是虚幻,却总有人为之倾心。古人在一方天地间任思想遨游于虚空之中,现代人则借助无形的网络与二次元异世界,找到了天然的幻境寄托。从上古神话时代起,真实与虚幻便如影随形,从未分离。因此,从古至今,我们始终在现实与幻境之间穿梭往复。
千百年前,苏子瞻泛舟赤壁时神游太虚;千百年后,也有人徘徊梦境而止步不前。那些心灵空旷、不染尘埃的先贤,虽偶有虚无之感,但总能通过幻境之游来放松神经;而精神疲惫的当代人,在城市的喧嚣与机器轰鸣中茫然失措,心灵沉重,更需要精神的遨游来获得片刻安宁。尽管相隔千年,但我们的诉求始终如一:真实的世界总让人心惊,灵魂需要一处虚妄之地得以休憩,需要一捧水中月来寻求慰藉。
余秋雨将人类文明史分为三大层次:假设层次、彷徨层次与真实层次。他认为假设层次占据九成以上且摇摆不定,是最原始不可控的虚空;真实层次则是摆脱假设后的思维结晶,虽稀少却可看淡一切神圣,正是史卷中那些”星星点点的智者”。而处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彷徨层次,则充满了苦恼与挣扎。假设层次的文化宣导痴迷色彩过重,等级不会太高;真实层次的文化过于透彻,往往笔墨疏落,月冷影单。因此,我们需守住心智,稍作放纵即可。一旦沉溺虚无,便会失了神智,乱了方寸,再难回归真实世界,最终堕入虚无。
人生却不能永远活在虚幻中。毕竟,幻境只是思想的游弋处,而非灵魂的逃避处。那些缩在电脑屏幕后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人,也不必再自我安慰下去了。林清玄曾说,寻找从前的眼泪到最后才觉知,一切的悲欢离合都是为了此刻有更温柔的心,更充沛的爱,更清明的觉知。正如此言,我们在虚幻与真实之间的挣扎与求索,不正是为了在现实世界中走得更稳更有底气吗?
在这浩瀚而渺远的时空中生活的人们,唯有踩在现实与虚拟的平衡点上,才能在”掬水月在手”时,亦能”有花香满衣”!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