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扔书泄压引深思应试教育成痛点

中国青年网最新报道,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的高三学子在高考前夕,于教学楼顶将试卷与书页奋力抛下,以此宣泄积压已久的压力。教学楼下的空旷地带迅速被漫天飞舞的纸张覆盖,宛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雪景,场面壮观而令人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爱惜字纸,珍视书籍,然而如今,面对书本,这些即将踏上高考战场的年轻人却流露出如此强烈的抗拒。他们为何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释放压力?为何书本在他们眼中变成了需要攻击的“仇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细究这一事件,考生们抛下的并非书籍本身,而是堆积如山的试卷与复习资料。时间正值高考前的冲刺阶段,目的明确——缓解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而那如雪般铺满地面的纸张,恰恰揭示了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场集体情绪的宣泄。面对这一幕,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关注,更应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考生们承受的压力究竟源自何处?高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核心功能在于区分优劣,淘汰一部分学生,从而控制升学规模。这种机制无形中给所有参与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力的来源并非单一,而是交织于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之中。学校将高考成绩视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尺,社会则将高考视为人才选拔的独木桥。在这种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减负的口号虽被广泛提及,却难以真正落地。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目标被简化为培养会做题的学生,将他们塑造成考试的机器,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等,则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无关紧要。

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启迪智慧,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应试教育却将其异化为充满功利与压力的竞技场。学生们在无休止的刷题与作业中疲于奔命,学习过程失去了乐趣与意义。试想,在书店或图书馆,我们是否见过有人将书籍抛掷在地?显然不会。因此,我们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学生抛书这一表面现象,而应深入思考其背后的体制性问题。只要应试教育的框架不改变,类似的事件便难以杜绝。

放眼全国,山东菏泽学生的这一行为并非孤例,类似的事件在其他地区也时有发生。更令人痛心的是,在极端压力的驱使下,一些学生甚至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手段。例如,湖南沅江一名16岁的重点高中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压力,竟用刀刺死班主任,这一事件震惊社会,令人扼腕。由此可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即使老师和家长引导考生以适当、理性的方式缓解压力,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顾历史,古代科举制度下也不乏因读书过度而精神失常的案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疯癫,以及“孔乙己”式的读书人因无法适应社会而落魄潦倒。倘若我们能以理性的视角看待这些历史人物,也应当用同样的态度审视当下高考生抛书的行为,避免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试图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为学生们创造更健康、更人性化的成长环境。这一进程虽充满挑战,但方向正确,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