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子智慧:传承儒家经典培养忠厚家风

在浩瀚的儒家经典宝库中,除了《论语》等耳熟能详的著作外,还有一部专为儿童启蒙而编写的经典——《弟子规》。如果说《论语》等经典是面向所有读者的智慧结晶,那么《弟子规》则是专为孩童量身打造的道德指南。这部著作原名《训蒙文》,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著。其内容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核心,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分为五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后来,清朝的贾存仁对《训蒙文》进行了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使其成为一本旨在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源自孔子之言行,它教导孩子们要崇尚孝悌之道,保持谨慎诚信,关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若有富余精力则应多读书、勤学问。这种教育理念我深表赞同,它以儒家”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并不多,而有作为的人更是稀少。然而当前的中国教育却过度注重成绩,恨不得每个孩子都门门优秀、个个成为科学家。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数据显示,自恢复高考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的顶尖人才。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它只能说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为关键的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如果无法与他人良好沟通、合作,甚至无法和谐相处,又怎能胜任工作呢?

因此,我极力推崇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做人首先得讲道理、有文明、有修养,这才是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努力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学识素养,若能掌握得深入透彻,自然就是优秀的人。毕竟人的智商、接受能力等总有差异,导致成绩有高低,但道德方面,《弟子规》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学就一定能做到,而要时刻坚持则需要时间和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努力成为有道德的人,才会受到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后,”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志之士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便可为官造福百姓。因此,历史上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始终保持着先进与繁荣。

然而现在,中国却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人均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越来越低,甚至导致许多人在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辱骂。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就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而儿童教育应以道德为基础。《弟子规》应当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践行,培养有素质的国民。民众素质高了,国家自然不会强大。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7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