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篇章,它带来的灾难远超想象。第一次世界大战,6500万人投身战火,3000万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席卷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口卷入其中,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军民伤亡超过9000万人,无数家园被毁,生灵涂炭的景象令人痛心疾首。
然而,这些冰冷而沉重的数字,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似乎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不解地抬起头,问道:“这些历史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对战争缺乏了解,就很容易陷入一种幻想,认为手撕日本鬼子、手枪打飞机是真实可行的,甚至将战争描绘成轻松幽默的喜剧。但战争远非如此,它不仅仅是教科书上需要背诵、考卷上需要填空的历史知识,更蕴含着许多无形却永远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记。
这种无形而永恒的印记,让欧洲人观看《辛德勒的名单》时潸然泪下,也让他们在街头巷尾看到疑似纳粹符号时立刻警觉,整个街区都会陷入紧张状态。这种情感和反应,正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民族记忆”。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近代以来最应该融入一代又一代人血脉的“民族记忆”,就是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并不遥远的1931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以超过3500万人的流血牺牲,承受了时值2000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和5000亿美元的间接损失,付出了十数年国家发展被迫中断的巨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抵抗外敌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苦难的中国,需要铭记历史;胜利的中国,更需要传承精神。正是70年前的那场伟大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发端。民族记忆不应仅仅属于某一代人,它应是一个民族代代学习、认知世界的底色,是传承和光大民族精神的源头。正是这场全民族的抗战,铸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并生生不息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如果我们不能逐代传递正确、全面的信息,错误和歪曲的信息就会趁虚而入。爱国、正义、信念、气节、道德、崇高、英雄、集体主义,这些壮美的事物,需要充盈我们的民族记忆,并且代代相传。这是所有成年人的责任。
这种责任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明确在今年秋季利用新生教育、入学教育的契机,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在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广泛进行抗战历史、抗战精神教育,并提出要将“开学第一课”活动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内容。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