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自古便是国人心中充满魅力的富饶之地,其精华所在便是苏杭二州。自古以来,人们便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这片土地的无穷魅力。无数文人墨客为苏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诗句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江南的绝美风光,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伟大的祖国国庆72周年前夕,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天工苏作》,这部影片让我对苏州,对上下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影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玉雕等9项典型的苏州传统工艺,通过12位非遗传承人的讲述,用唯美的画面展现了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以及苏州数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仿佛引领观众穿越千年江南烟雨路,体会斯人画中自在游的山水意境。
在众多苏作工匠人中,姚慧芬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出身于刺绣世家,16岁时随父亲到刺绣厂参观,看到一位师傅绣出的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她惊叹于苏绣的高超技艺,从此立志将苏绣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师从牟志红等苏绣大师,刻苦钻研绣艺,在熟练掌握五十余种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简针绣技法,为苏绣工艺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姚慧芬始终坚守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这种对苏绣事业的执着,也体现在其他苏州匠人“各攻其巧,以一生守一艺”的故事中。他们共同创造了今天丰富多彩的《天工苏作》工艺,也道出了我们民族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因为有一大批世世代代对文明坚守一生的中华儿女。
另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香山帮传人薛东。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起初并未与古建筑结缘,甚至与父亲在建筑理念上存在强烈冲突。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随爷爷薛福涵参与了2002年《玉涵堂》的大修,这段经历让他对古建筑修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将自己几十年来摸索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薛东也从中感受到了香山帮建筑营造传承的重担。进入这个古老行业后,他接触越多,越能感受到痛点:如果香山帮不能与发展的时代相结合,也会像一些手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他悟出,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才是香山帮持续千年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根本原因。香山帮如此,苏作如此,中华文明也如此,有了这些精神,中华文明自当延绵不断,福泽后人。
苏作匠人的巧夺天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坚守精神、精湛技艺、吐故纳新的传承,更有对华夏子孙数千年创造的中华文明的仰慕和倾心。中国不仅有苏州的苏绣,还有广东的粤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不仅有苏州的宋锦,还有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广西的壮锦;不仅有苏州的园林建筑,还有风情各异、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种民居,安徽的徽派建筑、云南的吊脚楼、北京的胡同、福建的客家围楼,无不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悠久、博大与包容。《天工苏作》只是一个点,而中华文明则是一幅壮丽的画卷,这幅画卷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回国去,踏遍万水千山,阅尽大好河山,吸取千年文化,感受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