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艺术哲学:致广大尽精微的境界与智慧

《中庸》这部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其核心要义“致广大而尽精微”深刻揭示了如何在追求宏大境界的同时深入细微之处,这种高妙的和谐正是中庸所倡导的理想状态。这一思想融合了广与深、面与点、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重辩证关系,展现出丰富的哲学内涵。

徐悲鸿先生将这一理念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充分体现了其在艺术领域的深刻思考与卓越追求。艺术创作既需要面的铺展与创造,也需要点的渲染与突出。徐悲鸿先生强调,整体构图的前提是以全局视角观察对象,捕捉其精神实质与内在特点,从而实现协调布局。在此基础上,再对细节与局部进行概括取舍,增与减、留与删,无不体现着绘者的匠心独运。正如千山鸟藏,万径无踪,寒江之上,钓叟卓然独立,在阔远苍茫的天地之间,仿佛遗世的圣贤,清冷孤绝。这正是整体意境之“广大”与局部雕琢之“精微”的完美诠释。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五米多长的宏大画卷再现了北宋汴京的富庶与繁华,画面中的车船人马、河桥楼宇形态各异,描摹入微。由此可见,“致广大”是对宏大、广博、长远的整体追求,“尽精微”则是对细微、细节、细处的局部关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精髓。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修身治国等方面同样不可或缺。修身立人,成功之道在于积精微之力,方能达广大之境。立意高远固然重要,但还需脚踏实地,未来可期,更需双手耕耘。个人成长既要布局人生,也要助力国家发展。青年应把握成长机遇,以不凡格局和胸怀,从眼前着手,从脚下出发,以精微之力,成就人生大境界。樊锦诗一生苦守千年敦煌,叶嘉莹一心只属中华诗词,他们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将每一分精微之力注入热爱与责任,黄沙没有模糊她的容颜,岁月也不曾嘲笑她的痴念,他们以一人之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广大境界。今日你我,亦应重视精微之处,习总书记年轻时便已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生活中的细节一旦成为习惯,将产生深远影响。

治国理政,成事之道在于既要登高望远,又要积微成著。胸怀大局,方能在国家发展的大路上充满士气;落细落实,方能脚踏实地一路生花。遥想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站在荷树下,视线早已远及全中国、全世界,这是广阔的襟怀,更是宏伟的目标,是理想,更是方向。而今天“找准关键点,牵住‘牛鼻子’”的理念,更是对关键与细节的精准把握。对此,习总书记还有更生动深刻的阐述:“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抓关键环节,抓好落实。”察大局、观大势,又要精益求精、稳扎稳打,所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致广大而尽精微”启示我们,既要有远大的格局和统筹规划,又要有局部的落实与关键的推动,发挥精微之力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实现致广大境界的宏阔目标。这一理念不仅指引着艺术创作的方向,更成为修身治国的重要遵循,激励着我们在广阔天地中不断探索,在细微之处追求卓越。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