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我国绿色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的蓬勃态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36万亿元大关,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连续四年超20%的高速增长势头,更意味着相较于2021年末,绿色贷款规模实现了整整一番倍的跨越式增长。
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金融资源对低碳转型场景的”靶向滴灌”——超过60%的绿色贷款精准投向了具有直接或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其中清洁能源开发、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等关键领域持续获得资金重点支持,成为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绿色贷款高速增长态势持续四年
记者注意到,”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年度及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的突出亮点。2021年至2023年,我国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30%左右的高位运行,增速均显著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20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彰显了金融体系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支持。
具体来看,各年度数据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年末提高12.7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1.7个百分点;2022年末,余额增至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增速较上年提升5.5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2023年末,余额进一步扩大至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增速依然领先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进入2024年,绿色贷款增长势头保持稳定,一季度末余额为33.77万亿元,二季度末34.76万亿元,三季度末35.75万亿元,四季度末最终达到36.6万亿元。
碳减排效益项目占比持续提升
除了总量规模的高速增长,绿色贷款投向的结构优化同样值得关注。记者发现,中国人民银行在统计报告中特别列出了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占比数据。2021年至202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67.3%、66.7%和67%,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余额达到24.69万亿元,其中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12.25万亿元,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12.44万亿元,合计占比67.5%,创下近年来新高,表明金融资源正更加精准地流向减排实效显著的领域。
绿色贷款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等领域
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绿色贷款投向重点领域提供了明确指引。最新发布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当前绿色贷款的投向格局:
从用途分布看,2024年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5.68万亿元、9.89万亿元和5.04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9.8%、25.6%和19.6%,全年新增规模分别达到2.6万亿元、2.02万亿元和8244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贷款增速尤为突出,成为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
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达8.8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年新增1.52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9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全年新增6145亿元。这些行业绿色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各地实践彰显绿色金融创新活力
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相呼应,各地在绿色贷款实践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创新探索。从地方实践来看,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是绿色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充分利用绿色信贷政策,重点支持了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运营、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清洁能源产业重大项目,为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布转型金融目录,覆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通过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组合拳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技术改造。重庆则依托绿色信贷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贷款超过110亿元,为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活水。湖南等地在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领域创新突破,排污权、取水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规模较2023年实现翻番,有效盘活了环境资源价值。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与结构优化,既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双碳”战略的精准响应,也反映了绿色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从顶层设计的政策引导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绿色贷款正成为撬动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的重要杠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shuangtan/tanjiaoyi/7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