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批评要明辨是非 保持清醒头脑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确实,能够治愈疾病的药物往往味道苦涩,而那些能够直指问题、触及痛处的忠告也常常令人不悦。然而,如果我们将”逆耳”作为衡量忠言的唯一标准,将全盘接受逆耳的批评视为有修养的表现,那就未免过于苛刻,也失之偏颇了。

我们赞赏那些能够虚心接受批评、诚恳求教的人生态度,敬佩那些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高尚品格。但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所有的批评都值得全盘吸收。如果对听到的每一句批评都毫无辨别、不加筛选,将其视为人生指南,那么我们的人生将陷入混乱,不仅无法提升自我,反而会被各种意见所困,在迷茫中徘徊不前。

面对他人的批评,首先要弄清对方的动机。批评往往是从批评者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对他人某些特质做出的评价。当这些特质与其利益相悖时,批评便随之而来。由此可见,批评并非完全公正,而是带有立场和偏见的。批评者的出发点究竟是善意的建议,希望我们改正错误,还是别有所图,提出无理的要求?他们是真的站在我们的角度,为我们着想,还是别有用心,用表面批评达成自己的目的?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庄子指责儒家”仁”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孟子痛斥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这些批评都站在各自学派的立场上,如果被批评者盲目接受,反而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也难以达到辉煌的顶点。

在众声喧哗的世界里,批评者未必都是贤人君子。由于眼界、学识、职业、经历和性格的差异,批评的声音也千差万别,良莠不齐。就像父子骑驴的寓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父子无论怎么做都无法避免指责。有些批评切中要害,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这些才是真正的忠言;但有些批评却见识短浅,观点偏激,批评者本身缺乏学识,未了解全貌就妄加评判,这何尝不像网络上那些一知半解、头脑发热、断章取义的”键盘侠”呢?这样的批评虽然逆耳,但毫无价值,又何必虚心接受以显示修养呢?

忠言或许大多逆耳,但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既要善于倾听,又要精于辨别。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批评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而对那些有失公允的批评则一笑置之,让它们如清风过耳,如明月流光,既不接受,也不必计较。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