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坚守信念、顽强拼搏,往往能体会到内心奋斗的喜悦,这种由衷的快乐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而若在顺境中放纵自我、傲慢自满,则容易埋下祸根,最终酿成令人痛苦的悲剧。
记得中考那年,寄宿的同学纷纷回家,原因很简单——家里有空调、手机、电脑,各种现代享受。当时我还嘲笑他们回去不是学习,而是度假。但冷静思考后,又觉得不能苛责他们。毕竟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像宋濂那样“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苦中作乐精神,确实越来越稀缺。
古时,忧国忧民的苦楚,视死如归的壮烈,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快乐?人们熟知的南宋英雄文天祥,在家乡起兵抗元,虽历经艰苦却终难敌强敌,兵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试想,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绝境中,在囹圄之中,他是否仍坚守着赤子之心?这,正是苦中作乐的极致体现。
如今,贫困的困境,也无法阻挡追求真理的脚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父亲打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坚持自学数学。那时,他站在柜台前接待顾客,帮父亲算账记账;顾客一走,便立刻埋首于数学题演算。有时太过专注,竟忘了招呼顾客,甚至把演算结果当作货款,令顾客惊愕不已。因这类事频发,父亲一度要烧毁他的书籍,他却死死护住,这份执着与痴迷贯穿一生。即便成名后,无论困顿还是富贵,他始终保持着“苦中有乐”的纯粹灵魂。
乐中亦有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始皇统一天下,修筑长城,自以为功成身退,却不知二世而亡的悲剧;唐玄宗前期勤俭治国,重用贤才,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却沉溺享乐,最终因安史之乱而功败垂成。这些历史教训无不昭示:顺境中的懈怠,往往比逆境中的挣扎更致命。
苦中常能觅得欢愉,得意时却易滋生失落。这正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的深刻哲理,值得后人铭记于心。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