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管宁割席:大义当先,莫求全责备

华歆在危难之际始终不离不弃,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其高尚的人品与坚定的信义,彰显了真正的担当精神。然而,管宁却因华歆学习时分心而与之割席断交,这体现了他严格的择友标准。管宁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评价华歆时,却不可因小失大,更不能因一件小事就否定他的人格魅力。人无完人,我们在评判他人时,应着眼于大义,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

大义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品格与格局。华歆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依然信守承诺,与朋友共渡难关,这足以证明他的人品厚重与胸怀宽广。反观现实社会,为了利益而反目成仇的现象屡见不鲜,“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正是世风人情的真实写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华歆在危急时刻的信义担当,显得尤为珍贵。钟南山院士在疫情爆发时逆流而上,张桂梅校长强忍病痛扎根华坪女高,黄文秀年轻的生命选择回乡扶贫……正是这些心怀大义的人,共同托起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

生活细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志向,但君子之交,贵在和而不同。华歆围观豪华马车,显示出他爱看热闹的性格,这与管宁潜心治学的志向形成鲜明对比。“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选择割席断交,是他维护自己交友原则的权利,但从理性角度看,此举也略显偏激。华歆爱凑热闹,是性情使然,就像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这都是正常的个性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己所欲,亦要勿施于人”。君子之交,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而非强求对方与自己完全一致。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正是和而不同智慧的生动体现吗?

识人重在大义,切莫被小节所迷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刘邦在鸿门宴上仓皇出逃,最终成就帝业,又有谁会计较他在宴会上的失礼呢?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至今仍被赞为“能屈能伸”的俊杰,又有谁会批评他缺乏骨气呢?纵观历史长河,对韩信的评价多是正面的,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肯定。我们评价华歆,应看到他“急不相弃”的可贵品质,这是大义;学习不专心固然是缺点,但最多只是治学不精,属于小节。君子之交,更应注重大义,而非斤斤计较于小节。这正是庸人也有值得信赖之处,而小人万万不可托付的道理。再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苛求完美,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知音难觅。对待朋友,在坚守大义的前提下,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求,才能行稳致远。

“急不相弃”与“管宁割席”,展现了华歆性格的不同侧面。识人大义,莫拘小节,这正是当代青年从华歆故事中应该汲取的深刻启示。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