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本次“一起向未来”主题论坛上发言,我的发言题目是:“民族的”走向世界,本初心携手未来。
猎猎杏旗迎风招展,飞檐朱阁诉说着历史,那些充满民族特色与历史韵味的事物总能轻易触动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如今,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我们欣喜地见证着它正逐渐打破圈层,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冬奥会上,中国艺术体操队惊艳亮相,与敦煌元素联袂打造的《飞天乐舞》更是让我们惊叹于这支队伍从迎合到自信的转变,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已经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民族与世界,交融亦坚守。
回望历史长河,民国时期留洋学子们勇于扬弃,将杜威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并以此为基础,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取新法学古问”的学术创新。这种中西兼容的治学之道,不仅深化了研究者的思维层次,也为史料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正是学者间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也是文化发展中互融共生的必然结果。
放眼当下,95后青年彭静在法国街头弹奏古筝,用悠扬的旋律诠释着中国音律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当地居民驻足欣赏,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98年出生的凌云因“提剑丢垃圾”的视频走红网络,刷新了人们对中国功夫的认知。当代青年们正以各自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民族与世界,求同也存异。
随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对民族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在危机中,各国集思广益,于风险中探索出共进之路。民族与世界,既是包含关系,也必然存在差异。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业中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存其个性”。当民族发展与世界大势产生冲突,或世界大势无法助力民族复兴时,民族不可因世界而磨灭自身特色,世界亦不因民族而停滞不前。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众所周知,唐朝服饰是中外结合的典范,但“看上去,大唐还是大唐。”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文化的底色不会轻易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殷实饱满,新元素的加入使其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人和文化都需要通过交流来完善,在保持本心的同时,与先进的文明保持同步。正如古人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改良,还是当今世界的文化互通互融,乃至个人的完善,都要在互相融合中不断进步。品得万味,方立己心,共创未来,我愿继续探索大千世界,努力提升自我,与君共绘,共赏时代篇章。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演讲人:某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