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青春伤痛与反思

3月28日上午,我的心情依旧难以平静。前天清晨校门口防疫人员身着白装的景象,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上周在知乎上偶然看到一个提问:”如何评价’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这句话?”初见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轻人都会感到一阵失落,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emo”了。我认为这种伤感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这句话本身就直白而残酷地揭示了现实。

自19年底至今,无数学生在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经历了初三和高三的备考时光,在电脑前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复习;更有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或被封锁在校内接受集中管理,或被迫从线下学习转为线上,原本的全日制本科生摇身一变成了”远程函授生”。他们无法体验完整的大学生活,无法享受学校的优质资源;雅思考试连续取消五次,更有同学在封校期间精神崩溃最终选择退学……这些经历都是真实存在的。

尽管网络上仍有人对他们冷嘲热讽:”你们连抗疫一线都没上过,有什么资格抱怨?”但那天清晨当我亲眼目睹学校实施封闭管理,如今又静静等待是否会被送往集中隔离的消息时,才真正体会到无数青年学子因疫情而产生的失落、遗憾与无奈。”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这绝非无病呻吟式的青春伤痛文学——而是青年群体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与压力释放。

是的,这从来不是我们想要的青春。所有人都渴望疫情从未发生,渴望重回宽敞明亮的教室,渴望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自由漫步。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是偶然而”乱”是常态。生于太平盛世的我们,在新冠肺炎首例确诊837天后的今天,面对疫情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或许许多人都会感到迷茫。

网络上有人声称”现在新冠就是个’大号流感’,不如效仿欧美放开防疫”,生活就能恢复正常。卫健委甚至提及有地方出现了”歇歇脚,缓一缓”的心态。的确,恢复疫情前的正常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但与此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严格防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正是中国如此严格的防疫措施,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安全。

我们或许羡慕欧美国家如今近乎正常的社交娱乐,羡慕他们完整的大学生活,但这些绝对不能以每日新增数十万病例、累计死亡上百万人为代价。现在学习受到影响,这些损失与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连基本的生命健康都无法保障,丰富多彩的生活又如何谈起?青春又如何谈起?西方可以不顾底层百姓的性命,但在中国,每一个生命都平等而珍贵。无论是防疫初期的全国大动员,还是东航坠毁后的搜救行动,乃至未来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国珍视生命的立场始终如一、不可动摇。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青春本不该如此。但即便疫情反复,青春的活力与斗志永不褪色!我们会伤感,会遗憾,但对大多数青年而言,在艰苦中奋斗始终是我们的本色。我们的青春或许无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模样,因为疫情已成为我们青春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与新冠病毒的不懈抗争,也赋予了我们的青春特殊的意义与内涵。

我们绝不会放弃与疫情的斗争!我们坚信,终有一天,中国的青年们将拥有属于他们的自由奔放的青春——一个没有疫情的青春,一个可以在阳光下肆意奔跑的青春!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