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人生四大乐事概括为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我的人生恰好经历了这四重喜悦,然而细细品味,这些短暂的欢愉终究有限。历经半生风雨,尝遍世间百味,回首往事才恍然大悟:人生最持久、最深刻的快乐,莫过于沉浸在书香之中。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此言道尽了读书的真谛,唯有真正领略过读书之味的人,方能踏入阅读的至高境界。
何谓读书之味?甜酸苦辣,皆是其中滋味。读书如同推开一扇扇未知世界的大门,眼前豁然展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令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展开思想的翅膀翱翔——这并非短暂的琴声收束,而是如手风琴般悠扬绵长。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书人常怀无人能及的优越感,如同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字里行间,屡创佳绩。当阅读超越智识、境遇与荣辱的界限时,书人便回归本真,心灵无拘无束。如此境界,怎能不令人回味无穷,甜滋滋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然而读书之路并非坦途,有时难免遭遇尴尬。当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悖,或书中的情节与生活常识冲突时,书人难免感到迷茫失落,陷入信与不信的进退维谷。尤其当书人被虚假信息所误导时,哀叹之情更难言表。卢梭的《忏悔录》中不乏虚妄之词,他自诩为“疾病缠身的可怜虫,每日与病痛为伴”,但约翰逊根据公开资料指出,卢梭的身体其实十分健康。当书人发现“平日敬仰的偶像竟是纸糊的”时,酸涩之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读书虽能让人达到“纵横捭阖,精骛八极,收束自如,气势如鹰击长空”的境界,但真正能领略此境的人并不多。通常情况下,书人在阅读中常遭遇瓶颈,峰回路转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孤军奋战,步履维艰,那份苦涩实难忍受。更何况书人终究是凡夫俗子,怎能不受外界干扰?若要体会“独处读书如与友朋相伴,忧愁时读书似听金石琴瑟”的真谛,没有一番痛苦的挣扎与抉择,行吗?
“沉浸书海,含英咀华”,读书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摆脱媚俗与浮躁,归于宁静与高尚。然而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离不开书中的辣味。无论是深邃的旧学还是深沉的新知,都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力量,如利箭般射向书人心灵的死角,无坚不摧,令其脸红心跳、羞愧难言,从而幡然醒悟“今是昨非”。此后,怀揣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俗的束缚,灵魂得以升华,变得纯净而高尚。
未曾读书或鲜少读书的人,很难体会读书的滋味,尤其难以领略甜酸苦辣交织的真正乐趣。林语堂曾设想在书房天花板上悬挂佛教油灯,让空气中弥漫着油烟与书香的混合气味,将读书的意境从书本延伸至环境。可见,真正懂得读书的人,早已将读书的韵味从书内引至书外,从意境扩展至氛围。若能如此,读书的味道岂非更加醇厚悠远?
人们常惧怕孤独与寂寞,而书却是最好的伴侣。有书相伴,读书人永不孤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无需车马劳顿,无需远渡重洋,无论是远在天边的高人还是早已作古的先贤,皆可邀来畅谈心得,开阔眼界,乐趣无穷——此乐何极?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此言非虚,书确是一剂良药,能疗愈心灵。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其长寿秘诀之一便是读书,他甚至用诗歌为他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我亦有类似经历,每当我胸口闷痛,呼吸不畅时,只需翻开一本好书,不知不觉间便心旷神怡,病痛自消——此乐何极?
高尔基将书比作“一级小阶梯”,无数本书便构成一架直通云霄的天梯。这是心灵的天梯。登高望远是旅行的乐趣,而在人生之旅中,有书为伴,便能直上青云,尽览大千世界——此乐何极?
我爱读书,亦爱饮酒,在我看来,书恰似一杯美酒,醇香浓郁,越品越觉难舍。范仲淹曾言:“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读一本好书,读到妙处,亦有此般快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语)——此乐何极?
书读得多了,便萌生写书的念头,从此忙得不亦乐乎。书虽未成,却已发表无数文章,恰逢编辑赏识,稿费源源不断,积少成多,足以购书藏书,再不为书价上涨而忧愁,也不因囊中羞涩而踌躇。每见好书,便大包大揽搬回家中。书库日益充实,内心也日益踏实。在书海中徜徉,抚摸一本本典籍,或高声朗诵,或低声品味,陶然忘机,如痴如醉,胜过商人数钱,胜过牧人点羊——此乐何极?
我认为,人生有限而读书无限。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充实人生,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多彩;唯有用读书求知升华人生意义,才能感受幸福与美好。人生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唯有在读书的海洋中遨游,才能品尝学海泛舟的韵味。尤其在当今这个重视人才的时代,多读书显得尤为重要。在知识的海洋中设定目标,永不停歇地学习,那将是人生的最大乐趣与最好享受。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