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对弈中那令人惊叹的“神之一手”,总是让人心驰神往,渴望在棋盘上也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然而,这耀眼夺目的棋步背后,隐藏着无数个日夜勤学苦练“本手”的积累,这出人意料的“妙手”正是源于对棋理正规下法的不断钻研。没有扎实的本手作为根基,又怎能期待妙手的降临?若对本手只是一知半解,只会下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俗手,最终贻笑大方。
君子之所以风度翩翩,正是因为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些基本礼仪学起;贤人之所以气质不凡,也离不开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教化的熏陶。人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对初始阶段的礼仪文化这些本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孕育出大家风范,绽放生命中的妙手之花。
子贡曾面对他人“仲尼焉学”的疑问,他以“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的睿智回答,不仅彰显了孔子“处处皆学问,人人皆老师”的博大智慧,更透露出这位教育家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常态。倘若没有平日里对常规教学法的深入思考,又怎会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教无类”等精辟的教育理念呢?
工匠想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的本手,就是日复一日地打磨工具、做好本职工作。只有以此为基石,巧夺天工的妙手才有可能出现。就像古代练剑的剑客,初学者若一味追求速成、剑走偏锋,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轻则走火入魔,重则万劫不复。
圣贤教育家如此,平凡工匠如此,江湖剑者如此,文坛诗人亦如此。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千古绝唱,每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总让人拍案叫绝。少年杜甫勤奋好学,七岁便能出口成章,咏叹凤凰。正是对音律、典故等诗歌本手的精通,才成就了这位诗圣的美誉,才让他妙手频出,名垂青史。
试想初学诗者若一心追求佶屈聱牙、辞藻华丽的“表面妙手”,认为诗歌基本功无足轻重,想必就会走上铺采摛文、空洞无物的“俗手”之路。长此以往,与好句佳作渐行渐远,写诗水平将不进反退。
个人想要拥有“妙手”出世的高光时刻,必须以熟练精通“本手”为基础;国家想在科技发展等领域出奇制胜,也离不开优秀人才对常规科学逻辑的深入理解。看似风淡云轻的弯道超车,实则是以无数科研者“十年磨一剑”的探索研究为基石的,否则容易重蹈“点水成油”等闹剧的覆辙。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切莫只看到风雨的兴起和蛟龙的出世,令人羡慕的妙手背后,还有许多看似常规甚至无趣的“土”与“水”。当土堆积成山,当水汇聚为渊,风雨和蛟龙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本手为基,妙手自见。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