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历史与情感深度解析

“岛与半岛:举国欢腾的感叹号”。诗人曾以这样的诗句,生动描绘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的澎湃喜悦。然而,这片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其周边260多个岛屿,从来都不是无根的浮萍。自石器时代起,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香港先后隶属番禺、归宝安、隶东莞,或设媚川都、或置官富场、或有屯门寨,这些斑驳的历史印记,正是香港历史最正宗的注脚;而穿梭于街巷的居民,十之八九皆为内地裔,清明祭祖、端午竞渡、重阳登高、春节团圆,这些浓厚的风土民情,则构成了香港文化最深的根脉。树高千尺,必有其根;叶茂枝繁,源自沃土。大屿山宝莲禅寺的露天青铜佛,坐南朝北,遥望千里之外的祖国内地,其庄严的姿态,正是情感所归、民心所向的最好诠释。

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香港岛、九龙,租借新界,在香港实行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然而,历史的洪流无法割裂休戚与共的命运,血脉的纽带始终紧密相连。无论经历自然的严酷考验、历史的转折节点,还是世界的风云变幻,爱国爱港的深情从未停息,反而激荡得更加澎湃。1925年“五卅惨案”后,香港25万工人举行长达16个月的罢工,以“誓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的决心,展现了不屈的斗志。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先生冲破“全面禁运”的重重阻碍,为新中国运送大量急需物资。1991年,华东地区遭遇特大水灾,有匿名港人慷慨捐资150万港元,在登记表上只留下“无名氏”三个字。2008年汶川地震,香港各界仅用10天便筹集善款近20亿港元……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五片花瓣中各有一颗星,与国旗上的五星遥相呼应,这一设计精妙地寓意着香港与内地的血脉相连,密不可分。

曾有一场在香港大学举办的演讲,演讲者向听众提问启蒙歌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场观众齐声唱起了《我的祖国》。播放的现场视频,让无数人泪湿衣襟。是什么力量,让这首老歌跨越数代人,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答案就在旋律背后——那是对山川河流的深情,是对稻香四溢的故园的眷恋。风雨如晦,时运与共,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如同甘霖滋润着两地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无论面对风高浪急,还是山高水长,这份深沉的情感始终坚不可摧。

百余年屈辱国史,香港曾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但历史无法割断血脉的联结,时间也冲不淡深植于心的情感。“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万水千山总是情”,这句歌词正是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最佳写照。从昨天到今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香港与内地早已成为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彼此依存,不可分离。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