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梦想一词已成为各类电视节目、漫画及小说中的高频词汇。梦想,我想每个人都是从最初模糊的白日梦开始萌发的,然后为之不懈努力。我们或许会凭空想象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但真正的梦想绝非无需奋斗的空想。当看到某些职业明星或光鲜亮丽的职业生活时,内心总会泛起一阵涟漪。“哇,那个职业看起来好轻松,我长大后也要做这样的工作。”幼年时,我们曾幻想成为这个或那个角色,却从未有过明确的答案。有些人眼中的梦想,是把某种职业或地位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而那些真正理解梦想的人,即便已达到令人羡慕的境界,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目标。在我看来,这两种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在不断攀登,只是前者在达到既定目标后停滞不前,后者则持续提升目标高度,永不停歇。然而,我所反感的是一些“公益机构”举办的“梦想舞台”。这些舞台本应是梦想的绽放之地,却往往被过度包装的亮点所掩盖,而梦想背后的艰辛与伤疤却被刻意放大,只为博取同情分。这与那些自残乞讨者有何区别?“我的梦想是去XXX世界名胜旅游。”我一时语塞,这不过是个人欲望的体现罢了。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评委那句“很遗憾”,梦想就这样被轻易击碎。或许,这就是另一类人的悲哀。小学时我们沉溺于白日梦,初中时在白日梦基础上编织幻想,到了高中或职高阶段却陷入迷茫。原因很简单,当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儿时的白日梦显得幼稚可笑,于是放弃了曾经的追求,最终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我想问,为什么现在以梦想为主题的节目如此火爆?因为许多人正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盲目推崇这类内容,渴望从中找到救赎。殊不知,越是执着于那些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书籍或电视节目,反而会越陷越深。1+1=?从数学角度而言,1+1=2;从语文角度而言,1+1可以是“田”和“王”;但从心灵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截然不同。有人自问自答:“1+1=我的名字。”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对心灵深处的探索。心灵并非只能用英文表达,这样的写法只是为了更易理解,这并非只属于我个人。翻译成中文就是:1+1=自己的名字。请注意,这里的答案并非“自己的名字”这几个汉字,而是指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姓名。我的答案:1+1=无梦小楠(去掉“小”字开头的“无”是谐音,但蕴含深意,若拼凑起来就是我的名字“小楠”)。为何这样回答?我们最初接触的语言是父母教的,但第一个记住的词却是自己的名字。我们不应被这两个词的含义所束缚,人的思想或许已固定,但心灵却可以自由选择,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样,梦想源于心灵,我们不应被“1+1=2”的固定思维所限制。说了这么多,我的梦想理念却迟迟未明。但我坚信,不改变对最初白日梦的态度,最终不会后悔。某天,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哼着歌入睡,他做了一个长长的梦。第二天醒来,兴奋地拉着父母和朋友们当听众。“哈哈,我要唱歌了,先说好不许笑我。”他脸红地看着台下的几人,深吸一口气,唱道:“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父母和朋友们笑着问:“孩子,你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知道了,昨晚天使姐姐偷偷告诉我了。我爱唱歌,我就要一直唱,一直开开心心地唱,即使不能成为大歌星让全世界听我唱歌,但还有你们就够了。若你们也不听了,我就唱给我自己听,哈哈,一直开心地唱到我发不出声来老死为止,这就是我的梦想。”他害羞地挠了挠头,父母和朋友们笑着取笑他,却不知一颗梦想的种子已在悄然发芽。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