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过度呵护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人类强健的体魄与坚毅的精神却面临逐渐被侵蚀的危机,脆弱的灵与肉时常陷入崩塌的边缘。笔者深信,若要重拾人类的尊严,重塑奋发向上的社会意识,凝聚国家力量,唯有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强者。
传统观念中,强者或以肉体强壮为标准,或以精神坚韧为标志,弱者则反之。然而,现代社会的强弱定义更强调二者的兼并:肉体强健需通过体育锻炼实现,而精神坚韧则更需要社会的重视与培养。
与过去相比,自强的主体如今更多地落在青年身上。在强弱之辨中,“天赋论”仍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非生而为强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强者固然拥有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但若滥用其强,反而可能沦为精神上的弱者。弱者难以获得命运的眷顾,难道只能甘于平庸?绝非如此。正如尼采所言,“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源,人本能地具有慕强心理,为了展现生命的尊严,必须以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作为支撑,这就是自强的核心。弱者若心怀自强,便不会任由命运局限束缚自我,他们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强弱转变,实现人的尊严——唯有勇于走出舒适区,磨砺身体与意志,才能成为健康而完整的人。
同时,自强的人类个体才能汇聚成良性发展的社会,进而构建起强大的国家力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人自然肩负着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回溯历史,早在民国初年,积弱已久的中国社会弊病丛生。本应身强体壮、意志坚定的中国青年却被贴上“东亚病夫”的标签,中国政府也因此软弱无力,毫无底气。在如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发出“增强体育锻炼”的振聋发聩之呼,唤醒了沉睡的国人。然而,“弱”病非一日之寒,鲁迅更深刻地意识到“医治灵魂”的重要性,毅然弃医从文,投身新文化运动,激励觉醒的中国雄狮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参与当今世界的变革,唯有自强者能够担当。
那么,自强者应如何前行?以笔者之见,“弱”的认知与自我评判、社会认同紧密相连。既然人并非生而为至强,也非生而为至弱,要实现强弱转变,根本上需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过度的悲观将人类引向尼采预言的“末人”,而泛滥的自我意识则符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超越“正常的自强之心”的范畴,成为一种扭曲的病态敏感,最终反噬自身。因此,我们应依靠主观能动性实现强弱转化,兼顾身体与精神的锻炼,成为真正的自强者。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须臾的挑战却不可或缺。”强弱之变,重在自强的决心。吾辈青年必当奋发向上,自我锤炼,以强健的姿态迎接时代挑战,创造一番作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