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与沉默的智慧:理性思考下的时代求索

“千夫诺诺,难抵一士谔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离不开舆论的激荡与多元声音的检验;然而沉默亦蕴藏着非凡的价值,正如尼采所言:”欲声震云霄者,必先长久缄默。”在我看来,顺应内心的召唤,坚守信念的灯塔,在沉静中孕育深刻,在呐喊中传递力量,正是当下我们应有的追求。

每个时代都需要挺身而出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暗藏着荣光背后的阴影,充斥着腐朽的思想与守旧的人云亦云,而正是那些敢于发声的勇者撕开了黑暗的面纱,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灵魂。从孔子修订春秋到但丁创作神曲开启文艺复兴,再到近代鲁迅以笔为戈矛批判吃人制度,这些为天地立言的先驱者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变革。但并非所有声音都值得聆听,也并非所有沉默都意味着静止。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个人发声的渠道日益拓宽,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谣言愈演愈烈,非理性行为甚嚣尘上。张世英在《审美的价值》中曾犀利指出,中华民族存在个体意识被群体淹没的倾向,因此启蒙之路尤为艰难。许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风,他们的声音反而成为社会治理的阻力。由此可见,尼采的箴言更显深意——沉默正是这个喧嚣社会的变奏曲。

沉默是发声的基石。沉默赋予发声更深的厚度与力量。所有富有深度的声音,必然源于深思熟虑的洞察。司马迁忍辱负重半生成就《史记》,曹雪芹呕心沥血十年铸就字字血泪的《红楼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恰是中国文人的传统风骨。大音希声,真正的歌者所发之声,绝非随意的宣泄,而是历经岁月沉淀的结晶,必然庄重而富有内涵。在沉默中追求思考、洞察世事,又不忘发声的使命,所发之声必能响彻寰宇。

沉默亦是另一种发声方式。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正是用沉默书写了一位作家的良知与情怀。当其他作家被迫扭曲笔锋时,他却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向世人展示了这位”爱了世界,爱了人类”的歌者用不同音调奏响的生命乐章。沉默之时坚守初心与向往,守护内心的巴别塔,这样的沉默同样值得尊敬。

由此可见,沉默与发声,并非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说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文,而在于是否拥有一颗不苟且的心,是否怀揣着呐喊的勇气——拥有自由之人格、独立之思想,在时代呼唤时敢于针砭时弊,在世事浮沉中敢于坚守本心;在沉默时不自沉寂,在发声时保持审慎。宁静致远,水深负舟,歌者默然。真正的付出与作为,并非铺天盖地的喧嚣,更多的是含蓄与沉静。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灵魂、有思想的歌者,用自己的脚步踏出那条光荣的荆棘路。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