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美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与美国货币监理署(OCC)联合发布了一份重要声明,为银行提供加密资产托管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这一举措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时期监管机构在探索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数字资产业务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声明强调,有意涉足加密资产托管的银行必须充分考量加密市场的动态特性,包括底层技术架构,并构建能够灵活适应风险变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此前,监管机构在4月份曾撤销了关于加密行业风险的指导意见,赋予贷款机构更多自由度,使其能够向数字资产交易参与者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同时,美联储也废除了2022年要求银行提前申报加密资产活动的规定,为行业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 声明核心内容:银行加密托管的六大风险要点
这份联合声明系统性地梳理了与加密资产保管服务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指南及风险管理原则,重点阐述了各类风险及其应对策略。声明共分为六个核心部分:
#### 1. 一般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银行在提供加密资产保管服务前,必须全面评估潜在风险。有效的风险评估应涵盖银行的核心财务稳定性、对资产类别的理解深度、构建严密控制环境的能力、应急预案的完备性,以及员工在加密资产保管方面的专业素养。此外,银行还需充分考虑加密市场的快速变化特性,建立能够动态适应市场波动的风险治理体系。
#### 2. 加密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是加密资产保管的核心风险点。银行必须确保对加密资产拥有绝对控制权,能够合理证明没有任何第三方能够获取足以转移资产的信息。这一控制标准同样适用于银行的次级托管人。同时,银行需建立安全的密钥生成机制,制定密钥丢失或泄露的应急预案,并将网络安全防护作为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 3. 其他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不同类型的加密资产可能需要差异化的密钥管理方案,或涉及银行缺乏经验的技术要求。不同账户模式也伴随着不同的潜在风险。因此,银行在遵循标准托管风险管理原则的同时,必须根据具体服务内容进行个性化调整。
#### 4. 法律与合规风险
加密资产托管业务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保密法》(BSA)、反洗钱(AML)、反恐融资(CFT)及OFAC相关规定。监管环境的动态变化也带来了合规挑战,银行需确保所有活动符合最新法律法规。此外,银行还需通过清晰透明的信息披露,避免客户对保管安排产生误解。
#### 5. 第三方风险管理
银行需对合作的次级托管人或其他服务提供商(如技术商、现金管理机构)进行严格尽职调查,评估其密钥管理方案、合规水平、破产或运营失败时的客户资产处理机制,以及风险管理和记录保存的适当性。对于第三方软件或硬件,银行需权衡购买与外包维护的风险。
#### 6. 审计要求
审计程序是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银行的审计范围应全面覆盖加密资产保管服务(包括第三方风险管理),重点关注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转移结算、IT系统完备性,并评估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若缺乏专业审计能力,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
### 政策背景:特朗普推动加密监管改革
自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对加密资产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本次联合声明正是这一政策转向的体现。过去数月,美国多个银行监管部门相继撤销了拜登政府时期的加密资产监管指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删除了”声誉风险”评估,改用更具体的金融风险分类,有效缓解了银行参与加密业务的顾虑。
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取消事前通知要求。此前银行参与加密活动前需获得监管部门的书面许可,现可通过常规监管程序进行监控,大幅简化了业务流程。
此外,OCC重新允许银行根据客户指令买卖托管加密资产,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部分服务外包给第三方。这一系列改革标志着美国从以执法为主的监管模式转向释放市场活力的方向,旨在将美国打造为全球”加密之都”,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 意义与展望:银行加密托管的监管未来
该声明为加密资产保管业务提供了清晰的合规框架,体现了监管环境的适度宽松,但始终强调风险控制、安全稳健和消费者保护等核心原则。对于银行而言,这一政策既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
一方面,具备完善风控体系和治理结构的银行获得了进入加密资产托管领域的机会;另一方面,已开展业务的银行需根据声明要求调整产品规则和内部政策,如加强网络安全、优化密钥管理系统,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声明提供了明确指引,但加密监管改革仍处于进行时,联邦与各州的法律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银行需持续与监管机构沟通,完善合规记录,以应对严格的监管审查。
从长远来看,美国加密托管监管的完善将吸引更多加密资产公司回流或入驻,推动区块链产业创新。随着传统金融机构逐步深化参与,加密资产托管等业务将融入现有监管体系,为加密金融活动创造更安全规范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