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姓起源_束姓的由来


 束姓来源

束姓来源
姓氏:束,祖籍:东海,祖宗:疏广。
姓氏来源: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
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束姓是丹阳大族,其祖先为西汉?广,字仲翁,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其子孙一支避王莽乱,将姓氏的偏旁删去,改姓束,来丹阳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贵三城束”之称,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阳麦溪村的张家同到茅山烧香。茅山道士正为修建茅山宫在筹募经费,束家答应出钱购买木料和砖瓦,张家出不起钱,但人丁兴旺,有800户人家,答应把全部木料和砖瓦运到山顶去。三茅宫建好后,大殿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富贵三城束”,下联是“人丁麦溪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束氏宗祠,规模之大,在丹阳少有。宗祠有五开间厅屋5进,两旁有走廊相连。大厅上挂有一块金匾,上书“代有伟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坛人,束家的外甥,清代状元。现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为民房,唯第5进尚保存完好,作为三城小学的教室。三城巷的戏楼,规模之大,在丹阳东乡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后被拆掉了。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楠木厅。此厅共有5间,梁、柱、檩均为珍贵的楠本,门槛是降香木做的。这座古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房梁上刻有花纹,房柱是合围的油漆圆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齐,那檐牙似飞鸟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鸟嘴伸向空中啄物。

 束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汉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阳郡:设置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堂号

束姓的主要堂号有:“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等。

 束姓家乘谱牒

随着人口迁徙,束姓家谱各地皆有不同时期编写的版本,例如江苏江都束氏族谱八卷,(民国)束增富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补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始迁祖为[明]束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图书馆。

得姓始祖

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战国时代,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自东海避难,迁居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遂将“疎(古“疏”字的异体字)”去左偏旁改为“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束姓迁徙分布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载于《百家姓》第255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皇家姓氏。齐国田氏疏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较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shù

Shu

 

Chim

“束”姓女宝宝取名
束主相
束琳莲
束嫚妮
束己瑞
束卿传
束自曼
束靓彻
束靓菲
束桉珊
束芬逸
束尧运
束令婵
束秋鹃
束于汶
束銮兰
束亭千
束长寰
束丽了
束丘兰
束庞萧

“束”姓男宝宝取名
束爵典
束节吕
束顶轼
束力民
束旷偃
束绩丘
束煜功
束乙蔚
束谱纪
束靖刘
束卓鲁
束豫白
束肖阁
束史鸿
束闰希
束业伟
束隐岩
束池诚
束铿沈
束甲苘

 

 

  

 

 

 

 

 

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guoxue/baijiaxing/1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