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又近了。这个被赋予太多期待的节日,如今在许多人心中却引发出这样的疑问:过年究竟是为了什么?
家家户户摆满大鱼大肉,油腻的菜肴让味蕾疲惫不堪;牌桌上昏天暗地,牌局喧嚣掩盖了团圆的温馨;送礼成为一场循环往复的盛宴,礼尚往来中透着精明的算计;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年复一年,观众们却忍不住感叹其俗气与平庸。我们精心筹备的春节,究竟收获了什么真正的快乐?
其他传统节日似乎也难逃相似的命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一辈,年轻人早已失去兴趣。而白领阶层更是将春节视为一场“折腾节”,宁愿留守写字楼,静心赚取加班费。
或许,这群精明的白领小资们看透了本质:与其守着传统节日,不如拥抱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洋节日”。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这些西方节日仿佛永远有新鲜感,让人乐此不疲。他们宁愿用洋节取代传统佳节,认为这样更有趣、更有格调。
看看每年二月十四日的景象吧。花店老板的笑容像红玫瑰般灿烂,千奇百怪的情人节礼物热销一空。相比之下,粽子、汤圆、月饼等传统食品,反而成了食品安全记者的“猎物”。
面对这种现象,有人试图捍卫传统,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用红豆替代玫瑰。然而这些哗众取宠的举动,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在我看来,传统节日的魅力确实已不如洋节日。洋节日注重情调与趣味,而我们的春节似乎只剩下大吃大喝和繁琐的仪式。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更坦然的心态接纳“洋节日”呢?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这种趋势已无法阻挡。
落后低俗的文化终将被淘汰,这是历史的选择。而先进、合时宜的文化自然会得到广泛认可。就像欧盟统一货币时,许多德国人仍对马克情有独钟,但欧元的出现无疑促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与交流。最终,怀旧情结再浓的德国人也不得不接受铜币马克的退出。
正确地吸收外来文化,并不会损害传统文化,反而会淘汰那些早已失去意义的“文化糟粕”。相反,它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进步。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zhutizuowen/4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