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回望历史,理性发声》。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笔下的《阿房宫赋》穿越千年,依然以其恢弘的想象和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读罢此文,我不禁陷入沉思:这座象征着秦朝巅峰的宫殿,最终竟化为焦土,实在令人扼腕。
在我看来,阿房宫的价值绝不应被遗忘。首先,它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珍视。与后世那些精巧但规模有限的园林相比,阿房宫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展现了秦朝建筑的雄心与气魄,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宏大宫殿群。其历史悠久,地位尊崇,更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瑰宝。秦始皇倾注心血,汇聚天下能工巧匠,若阿房宫得以留存,必将成为世界级的奇迹。即便它是秦朝暴政的象征,我们依然可以赞叹一句“罪在秦朝,功在千秋”。若能将阿房宫的价值传承下来,将是国家和世界文化的巨大幸运。
然而,或许有人会立刻反驳,指责项羽火烧阿房宫是“伤在百姓,滔天大罪”。但我想说,阿房宫本应被“拿来”,而非被毁灭。项羽焚毁千里长宫,名为惩罚秦朝,实则只是一时冲动。他只顾逞英雄,却未考虑长远后果:宫殿被毁,工匠百姓的仇恨虽得报,却未得到补偿,甚至唯一的劳动成果也化为灰烬,百姓岂能不寒心?火烧阿房,反映了项羽理想主义的缺陷,这也是他最终未能赢得天下的原因。鲁迅曾言:“得了宅子,为了保存自己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来烧光的是混蛋。”真正的明君应当有气魄将阿房宫保存下来,并将其管理得更加辉煌。可惜,阿房宫的悲剧终究毁在了“楚人一炬”的瞬间。
但事实上,阿房宫终究是拿不来的。即便它侥幸逃过楚军的烈火,时光的侵蚀也会让它风华不再。或许,正是这场大火与岁月的洗礼,才让阿房宫的艺术价值得以升华。如果阿房宫依然矗立,又怎会有杜牧那千古传诵的《阿房宫赋》?正是历史的距离与这场浩劫,让后人得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它,赋予它无限遐想的空间。如此看来,拿不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时光终将抚平遗憾,将“如果”化为永恒的传说。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拥有阿房宫,但心中总有一个“如果”,希望它得以留存。
谢谢大家!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