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沁芳斋妙题大观园对联赏析

在大观园题匾名、做对联时,宝玉的文采令人惊叹,赢得了众人的赞叹,也让贾政倍感欣慰。细看在座的宾客,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年纪轻轻的宝玉为何能在这领域独树一帜呢?除了贾政所言的宾客们出于谦逊礼让,更关键的是宝玉能够跳出传统窠臼,以性灵之思展现独特的文采。

那些宾客们借用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典故,虽然形式上看似和谐,但神韵却相去甚远。他们所描绘的边地放逐之乐,与皇妃省亲的气派格格不入。贾政另辟蹊径,从另一句中选取“泻”字,虽然意境略显灵动,但终究未能摆脱古人的束缚。

而宝玉的“沁芳”之妙,妙在切合情境,更妙在独抒己见,彰显性灵。所谓“性灵”,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指跳出俗套,真实表达内心的情感。“沁”字寓意水从心出,让人联想到清澈的灵泉,同时蕴含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的哲学意味;“芳”字既描绘了园中奇花异木的生机,又暗合了元妃高贵的身份。美景与佳人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的气质跃然纸上。

纵观历史,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佳作,典故更是浩如烟海。到了清代,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学虽然枝繁叶茂,却已显得老态龙钟,缺乏生机——科举制度下的八股文便是明证。贾政的宾客们如同笼中之鸟,羽翼虽丰,却背负着无法承受的重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宝玉的文采更显清雅脱俗,珍贵无比。

我曾初入文学之门,被众多巨匠的作品深深震撼,按照老师的指导,沉迷于摘抄名句。然而,当我尝试将这些句子融入自己的文章时,却发现收效甚微——要么与文章的情感不符,要么与主题相悖,稍加修改,原本的精妙与韵味便荡然无存。每当提笔,总因文思枯竭而苦恼,于是又回到摘抄的老路上。

直到生活发生变故,少年时代的颓废开始,直到经历种种观察,才逐渐领悟到文本的真正意义,直到明白世事无常,情感所问,直到远远望去,一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幸福,二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苦闷,才终于领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真谛。

真正的文艺源自心灵,是人的主体性在对象世界中的高扬。它的力量不在于对象世界的矫饰,而在于还原对象世界之后,保留生活世界与其中人的真实样貌,定格于主体审视对象的尺度,丰富于人在尺度之下多彩缤纷、五味杂陈的人生体验。

宝玉的痴,痴于众人浑浊我独清,痴于不通世务,痴于赤子之心不染尘埃。他睁眼看时,一生追求之物,竟如空中楼阁,愈追愈远,最终只剩楼下呆望之人,还在穿凿文字,附会诗意。如今重读,谁能明白其中满是个人孤肠的扭结,空是性灵之音的回响啊!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