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在追寻美好的愿景,然而为何在特定观念的引导下,美好的愿望会演变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是以赛亚·柏林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深入思考了柏林的疑问,并得出以下见解:
美好的愿望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意志的抽象存在,它只有通过主观意志的实践才具有某种实在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指出:“主观意志的法在于,凡是一直应该认为有效的东西,在它看来都是善的。”当我们将美好愿望的自我特殊性提升为普遍性的“善”时,由于个人主观意识的局限性,这种抽象的自我确信往往被规定为道德。然而,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事实依据,“如果良心仅仅是形式上的主观性,那简直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因此,美好的愿望因其主观性,本身就可能成为危险的深渊。
观念的指导使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观念本身在这种虚无的“善”中自我膨胀,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成为必然。观念的指导性会巩固美好愿望的憧憬实存,而“观念指导”极易披上理性的外衣,实行暴政。理性本身具有局限性,它只为实现美好愿望的抽象,通过政治手段谋求幸福,从而陷入卡尔·波普尔批判的乌托邦理性主义的误区。这种理念试图实现“整体社会主义工程”,构建看似遥远、尽善尽美的框架系统,试图间接实现某种具体目标而不直接面对现实。这种做法必然导致一代人为下一代铺路,进而否认每个人的生存实权。它规划的是一种“人是手段不是目的”与纳粹同质的罪恶,同时否认客观规律而陷入封闭的意识形态。如同种族主义披上科学主义的外衣,这种观念的指导披着人道主义的圣衣剥夺人本身,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本质上是一种假的理性主义。
波普尔曾指出:“要承认某些极权主义者具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又有非常明智敏锐的理论洞察,却陷入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才造成灾难。”因此,我们必须回归具体,直面具体的善恶,不能因幻想的美妙而忽略人们的苦难。波普尔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消除具体的善恶,而不要去实现抽象的善。不要谋求通过政治手段来建立幸福,要把目标放在消除具体的苦难上。”
请始终铭记:人是人的未来。
原创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zuowen/gaozhongzuowen/4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