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xgRo1uRa0VH_rHi9uzh3Q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读者可通过原文链接获得更多信息。如作者对转载形式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作者要求进行修改。转载仅用于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鼓狮快讯观点与立场。
8月17日至23日,我有幸参加了Uweb组织的2025美国硅谷Crypto产业游学团活动。这是我首次完整参与此类形式的游学,此前对于游学这种形式,我始终持保留态度。素不相识的人们怀揣各异的目的临时聚集,在短暂的时间内走马观花,究竟能收获多少?我原本深表怀疑。尤其是看到一些声情并茂、用力过度的游学总结文字,广告感十足,反而让我更加疑虑。
然而,这次我亲身全程参与,出乎意料,收获颇丰。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在此故交众多,访问次数也屡见不鲜。尤其是近一年来,因公因私,我多次造访硅谷,因此此次行前期望并不高。常来常往的地方,早已成为国人赴美科技朝圣的热门景点,各种诚意分享和吹捧炫耀的内容看得多了,还能有什么新鲜事?但这次在佳宁校长的带领下,二十余位团友共同度过了一周内容丰富、信息量爆炸的时光,说实话,我感到收获满满。事后我反问自己,为何自己去了几次,见了不少人,却未能获得如此大的收获?答案似乎也很明显:独自前往硅谷,只能利用一部分资源网络,而游学团这种形式,则能将组织者和所有团友的资源网络聚合叠加,形成强大的能量场,集中释放,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碰撞,触发诸多思考。回到澳洲后,沉淀了几天,我更觉得有必要将这次游学的主要收获总结成文字,与读者分享。
因为这次游学,我之前香港行的系列总结文章也暂时搁置。不过,这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去了硅谷一趟,有了对比,我对香港Crypto的形势反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一段时间,我会集中精力将硅谷和香港行的总结文章陆续写出来。但趁着记忆犹新,我想先发一篇关于硅谷行的总结。有一些读者在后台一直催更我的香港行总结,请各位稍等,我这次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这次游学内容非常丰富,不可能进行完整记录,我只是将自己体会最深的若干个点总结成文字。每一节一个主题,每一节都可视为一篇独立文章。仅代表我个人的思考,既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本次游学的全貌,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方面的建议。
新一轮Crypto繁荣正在成为共识
我此次硅谷之行的主要发现,就是美国科技界已经普遍形成了共识,认为一轮Crypto的繁荣即将到来。我们见到和交流的每一个人,无论参与Crypto程度深浅,也无论对于Crypto的认知,甚至也包括一些对Crypto抱持偏见的人,都认为Crypto将迎来一个繁荣期。在作出这一结论时,他们并没有太多考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态度,比如中国和欧洲是否会跟进,而是认为,哪怕全世界其他地区不跟进、不响应,仅仅依靠美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条件,就已经足以掀起这样一场行业繁荣。
这种乐观的根源,毋庸置疑,主要就是特朗普政府的Crypto新政。除了积极推动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和市场结构法案(CLARITY Act)之外,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各种场合公开支持Crypto,并躬身入局,深度涉足相关业务。因此,随着各方面条件的逐渐聚合,硅谷的人们普遍认为,Crypto产业即将迎来一个长时间、大规模的繁荣,而美国不单是这一轮Crypto繁荣的策源地,而且也将是中心。
这种判断传递了一种紧迫感。
在这次行程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黄仁勋楼,看到了下面这件展品:1996年谷歌两位创始人在斯坦福博士生宿舍里手工搭建的谷歌第一台服务器,外机箱用了很多乐高积木拼接而成。这是斯坦福工学院一个著名的展品,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但我这个年龄的人看到它,确实还是别有感触。曾经有了解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人告诉我,大概就在这台服务器诞生前后,中国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办法曾经很幸运地选对了方向。当时曾有方案是由电信部门按照管理固定电话的方式来管理互联网,如果真的走了这条路,则今天的中国互联网恐怕是泯然众人,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故事也肯定是面目全非。幸好当时中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三十年来互联网产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时移世易,不知道三十年后的人们还能否带着一种“我们没有错过”的自信来谈论中国的区块链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