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GENIUS法案在美国正式成为法律,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稳定币的广泛关注。经过区块链行业先行者长达十年的呼吁,主流舆论对这一领域的态度经历了多次转变,终于迎来了破圈的讨论热潮。无论是互联网行业、传统金融界还是宏观政策讨论圈,稳定币都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对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乃至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冲击。然而,在热度高涨的同时,也涌现出大量认知混乱、信息失真甚至误导性的观点,这些观点通过自媒体广泛传播,造成了一些认知误区。究其原因,这些讨论往往过于宏观,忽视了稳定币作为区块链技术创新产品的本质,缺乏从技术逻辑出发的深入探讨。为此,我与肖风博士再次进行对谈,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孟岩:肖博士,自上次对谈以来,形势发展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迅速推进。现在GENIUS法案已经通过,我观察到华人圈里对稳定币的关注度迅速升温,几乎达到了全民热议的程度。我有一个朋友刚从香港回来,跟我说香港人人都在热议稳定币,这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您身处香港,想必对此感触更深。
肖风:确实,很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局面了。不仅讨论热烈,而且行动也非常积极。数百家企业和机构都在排队参与稳定币项目,RWA相关的新闻也是每天更新。我们现在每天都接到很多合作意向。GENIUS法案的意义不仅在于明确了“美元稳定币”在美国法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和主权属性,更在于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区块链和加密资产开始从灰色地带走向主流金融体系,金融基础设施的一次新的革命已经正式启动。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在这个新趋势中展现出的敏感性,是意料之中的。
看到这个局面,我确实有一些感慨。从历史经验来看,在新技术面前积极进取、大胆尝试,几乎总是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历史几乎总是站在乐观进取的一方。
孟岩:但我也看到一些隐忧——这波稳定币机会来得非常突然,很多人之前完全没有准备,认知也存在断层。很多人甚至是三个月前才听说稳定币,囫囵吞枣,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开始在自媒体上以专家自居,放大音量传播了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我认为恐怕是有误导性的。
肖风:我最近看到大量的自媒体内容,也有同感。当然,首先我还是对当前这种讨论氛围感到很高兴。这样一个全社会都在热议稳定币的局面,不正是我们多年来求之不得的吗?现在来看,这个行业正在迎来一个大时代。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稳定币、RWA、代币经济、币股联动,以及crypto与AI的融合,将会非常热闹,非常精彩。
不过,在这种时候反而我们要保持冷静,回过头来巩固认知。根据以往的经验,春天一到,气温一上来,就容易滋生各种似是而非的认知和观念,一些哗众取宠的错误观点很容易流行开,在市场里种下风险的种子。认知和观念很重要。以往历次加密市场的大起大落,行业的误入歧途,人们情绪的反反复复,其实都是观念错误的结果。
首先是要对环境有恰如其份的估计。很多人以为美国立法通过了,香港甚至中国的加密行业马上就要全面放开,甚至开始以此为前提开始布局。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监管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需要时间。最终落地的方案也必然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可能是放手不管。我随便举一个例子,稳定币离开银行体系后,会不会导致更方便洗钱?所以任何负责任的监管者,对于稳定币的反洗钱一定会提出很严格的要求。
另外就是在对稳定币、RWA和区块链的理解上,也存在比较大的误区,甚至错误。这次事起突然,的确很多人是“刚入行就站到风口上”,有热情,有流量,但在认知上有赤字,来不及补课,判断比较粗糙。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有责任指出来。
讨论稳定币不能脱离其技术属性
孟岩:我看现在大多数关于稳定币的讨论,都只谈稳定币的金融叙事,而很少谈及技术。难道大家以为稳定币和区块链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视而不见的程度了吗?我在与很多传统金融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就发现他们大多数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很基础的区块链产品使用经验,对于DeFi陌生,更加没有丢失密钥、遭受黑客攻击的经验,但是谈及构建稳定币的应用和系统,言语之间却表现出超级自信,仿佛区块链已经是一个他们可以如臂使指、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工具。很多人带着一种“正规军的”傲慢走进一个他们其实完全陌生的黑暗森林,满脑子都是传统金融里那些熟悉的流程、模型和监管框架,自以为可以“平移”到链上。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区块链是一个全新的计算范式,它的运行逻辑、系统边界、风险结构和用户行为,和传统金融完全不同。他们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区块链在技术上远未成熟,在用户体验、安全性、合规支持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链上危机四伏,从私钥管理、智能合约漏洞,到钓鱼攻击、跨链桥攻击、Oracle操纵,再到监管套利和灰色资金流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引爆点。如果不理解这些技术层面的细节,不掌握真实的链上运作逻辑,你那些漂亮的业务战略、想象出来的生态闭环,一旦进入实践,就很可能被潮水般的用户投诉、合规事故和安全事件击溃。
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在高速演进期。今天领先的协议和产品,可能明天就会被新一代架构颠覆。模块化区块链、零知识证明、账户抽象、链上治理、再质押经济、MEV管理……这些关键技术路线和机制设计仍在不断刷新原有认知。我们这些在行业里打拼了十几年的人,隔一段时间不学习,知识就可能过时,我们设计的方案可能就会落后。如果不充分理解和跟踪技术进展,是不可能再这样一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