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起源_包姓的由来


 包姓来源

包姓起源
出自芈(音米)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为鲍氏所改。

 包姓郡望堂号

堂号:丹阳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郡望:上党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

 包姓家乘谱牒

江苏镇江润城包氏族谱十卷,(清)包祥麟纂,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科骏纂,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丹徒包氏宗谱十卷,(清)江静亭辑,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临海台临留贤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六卷。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诗福、包用康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湖南岳阳包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包起宥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三十五卷,补一卷,(清)包和川、包宗仪等编,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秀干堂铅印本五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丹阳松卜包氏家乘八卷,(民国)包文杰、包运龙等撰,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县松卜乡包甲村。

江苏常州毗陵包氏宗谱六卷,(民国)包清荣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孝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董塘包氏宗谱四卷,(民国)包圣听包圣进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乡董塘村。

浙江宁波镇海东管镇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谢觐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登胜乡包村。

浙江宁波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董佑栻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包仁荣、包龙均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铅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包孝肃公奏议十册,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包乐根、包頲芳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兰溪包氏小房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岩山乡。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钱村乡上包村(缺两卷)。

浙江遂昌包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金竹乡华溪村。

云南会泽者海《包姓族谱》,毛笔抄写,清朝乾隆本。现被元太祖34世后裔包世福收藏。

 包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安徽省宣城县
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bāo

 

 

Pao

 

 

包-Bao-最好不用M.F.P为声母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都用b声母.ao韵母或阴平调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包"字的"包围"."包装"."承包"的意义相连时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您的姓氏笔画为5画。

 

 

“包”姓女宝宝取名
包申相
包冉佳
包枝瑞
包咏释
包彻续
包姣仿
包燮铭
包航旦
包放令
包慧火
包刁姝
包丘下
包娣善
包碧莉
包颖妮
包镕佳
包筠婵
包莺辛
包鲁銮
包雨长

“包”姓男宝宝取名
包萧闯
包台桉
包营帝
包巍飞
包井唐
包峻切
包昌分
包分馨
包跃孝
包愉洋
包谊恒
包禹孔
包壬标
包里烨
包通圆
包杨刁
包机沈
包璞远
包有家
包翱岸

 

 

  

 

 

 

 

 

文章网址:https://www.gushiio.com/guoxue/baijiaxing/1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