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浪潮持续升温,Tether、Stripe 等知名企业纷纷布局 Layer-1 (L1) 区块链,而 Circle 更是意外宣布推出开源 L1 网络 Arc。这一系列动作引发了行业热议:为何这些公司选择自建 L1 而非采用成熟的 Layer-2 (L2) 解决方案?L2 网络是否已失去其战略价值?
L1 建设趋势加速
近期,稳定币巨头 Circle 的战略转向尤为引人注目。其推出的 Arc L1 区块链不仅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加速布局 Web3 基础设施,更促使分析师重新审视大型企业进入加密领域的底层逻辑。尽管 L2 网络凭借继承 Ethereum L1 的安全机制具备显著优势,但 Circle、Tether 和 Stripe 等企业的选择表明,部分机构更倾向于直接掌控基础设施,以优化生态整合效率。知名分析师 materkel 直言,稳定币发行商自建 L1 的举措”纯属浪费”,认为当前稳定币的最佳互操作性方案仍需依托 Ethereum L2。
市场观点交锋
针对”是否需要专用稳定币 L1″的争议,行业观点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士认为市场已无需此类解决方案,但另一些观点则强调企业自建链的必要性——通过资金投入实现技术自主,进而掌控速度、成本和系统稳定性。更有分析指出,企业追求的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对业务战略和监管合规的全面掌控权。这一趋势预示着行业可能正从”极致去中心化”转向”效率优先”的新范式。
L2 理论面临挑战
当主要资产为稳定币或现实世界资产 (RWAs) 时,L2 的去中心化优势将显著削弱。因为这些资产本质上具有中心化特征,Rollup 模型的安全机制价值随之降低。这一现实促使部分分析师提出,Ethereum L2 可能正陷入战略僵局,甚至从技术层面被贴上”濒死”标签。
深层战略逻辑
Circle 等企业的行动揭示出更宏大的行业趋势:大型企业正逐步摆脱对 Ethereum 及 L2 的依赖,转而构建自有基础设施。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对技术自主权、商业策略灵活性和监管适应性的更高要求。未来,Ethereum L2 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其能否持续证明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效率与去中心化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