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zel & lvy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Wvjfq2ipETrgOmeUmhaA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读者可通过原文链接获得更多信息。如作者对转载形式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按照作者要求进行修改。转载仅用于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鼓狮快讯观点与立场。
1. 本期介绍
7月31日,美国证监会主席 Paul S. Atkins 在华盛顿特区发表了题为《美国在数字金融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的演讲,正式推出了名为“Project Crypto”的计划。这一改革计划旨在将美国金融市场全面上链(on-chain),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
Atkins 表示,他将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在美国境内发行代币化证券”提供监管豁免,以确保美国公众不被排除在外。他强调,拥有 ATS(自动交易系统)的券商应被允许在其平台上同时提供非证券类加密资产、加密资产证券、传统证券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超级应用(Super-Apps)”。此外,他还提出可能需要修订 Reg NMS(全国市场系统规则),以纠正其在当前市场中造成的扭曲,为链上交易代币化证券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虽然“Project Crypto”的正式推出是在 Atkins 演讲之后,但以美股上链为代表的美国金融市场上链的浪潮早已轰轰烈烈地展开。Dinari、xStocks、Gemini、Robinhood 等平台相继涌现,让加密行业的用户们可以用自己的稳定币购买英伟达、特斯拉等公司的链上股票,仿佛一头栽进了兔子洞,进入了奇妙的异世界。
“未来可能三五年内,传统股票交易所和加密交易所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比如纳斯达克和 Binance、港交所和 Coinbase 之间的竞争。”一位行业专家指出,“链上美股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是一个替代渠道,而是真正成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
无论是券商、资管还是交易所,本质上用户依赖的都是“信任 + 本地经验”。市场很难形成一个“超级大一统”的平台,总会有 2、3、4 号玩家能拿到各自的份额,活得也不错。
这些精彩的观点,正是来自于支无不言第六期,来自前沿科技投资、互联网券商和股票上链初创项目的三位嘉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潜入其中,一探万物上链的星辰大海。
2. 链上交易股票的用户需求和画像
Ivy: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做个小互动:几位嘉宾目前是否有美股账户?用的是哪个软件?是否考虑投资链上美股?
Sherry:我自己是富途的深度用户。最初选择富途是因为产品体验极佳,后来加入公司也正是被产品力打动。对于链上美股这样的创新产品,我始终非常感兴趣。目前推出的美股代币,多为衍生品形式,更符合加密原生用户的习惯,而不是传统美股投资者关注的投票权、分红等权益。不过这些链上衍生品确实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作为 DeFi 乐高的底层资产。只要这个产品解决了真实的用户痛点,我相信市场一定会给出积极反馈。
郑迪:我最早主要使用 IB(盈透证券),最近也开始用富途的海外版 Moomoo。中资公司的界面设计方面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我认为这一波行情中,真正受益的是互联网券商。传统交易所(CEX)反而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大部分币圈炒作亏损严重,而做美股的用户反而获利颇丰,这让很多 CEX 转而开始运营小红书账号引流。
Ivy:那迪总,你现在或之后会考虑交易链上美股吗?
郑迪: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为相对来说,链上交易确实更方便。
首先,币圈的钱和传统券商账户里的钱本身就是两个体系,基本不会互相打通,相当于你在两个战场作战。出入金过程的“磨损”很严重,尤其是法币出入。即使是在新加坡或美国这样出入金相对容易的地区,成本也并不低。比如你通过 OTC(场外交易)入金,也要承担千几的费用;如果是通过 Coinbase 这种新加坡持牌交易所,还要加上约 1% 的手续费和 9% 的消费税。账单一出来,你真的会“昏过去”。
所以基本上大家还是倾向于将这两部分资金分开管理,不太愿意频繁跨体系转账。如果链上能够提供流动性深度足够高的美股交易,那肯定是值得考虑的。
Zixi:我主要用老虎证券(Tiger),因为读书时富途还未在新加坡开展业务,Tiger 支持 PayNow 入金,非常方便。我之前也用过 RockFlow,但它的出入金速度太慢了。
Ivy:今天我们来聊链上美股,最关键的问题其实是,谁真正需要这个产品?Zixi,你在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开始创业之前,肯定比我们都做了更多市场调研,你能否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洞察?
Zixi:当然可以。我一直把链上美股的用户分成三类:
小白用户:这些用户主要分布在像中国、印尼、越南、菲律宾、尼日利亚等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他们手上有稳定币,但由于种种限制,没法在海外开设银行账户,无法顺利买入传统美股。链上美股可以绕开复杂的 KYC 和出入金流程,让他们也能轻松投资美国股票。
专业用户(Pro 用户):他们手上既有稳定币,也有海外银行账户,也许在富途或 Tiger 都有开户。但他们的痛点在于,传统券商的杠杆率太低,比如 Tiger 的杠杆倍数只有 2.5 倍。而在链上,通过设定较高的 LTV(贷款抵押率),可以实现高杠杆,比如 LTV 是 90%,就能做到 9 倍杠杆交易。
高净值用户(Pro Max 用户):这些人长期持有美股资产,在传统券商账户里可能通过融资融券赚取利息、分红或享受股价上涨的红利。在我们这边,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股票 token 化,比如变成 sTSLA、sNVDA(稳定币化的特斯拉或英伟达),然后这些 token 就可以在链上做 LP、借贷,甚至跨链操作。
Hazel:谢谢 Zixi 的分享,Sherry 你们离传统股票用户最近了,从互联网券商的角度来看,现在有哪些用户需求,是非链上方案难以满足的?
Sherry:我总结几个比较常见的痛点:
资金效率低:传统证券交易是 T+1、甚至更长的交割周期,资金周转慢,尤其是跨市场投资时,资金划转耗时更久。
交易时段限制:美股在夜间开盘,亚洲用户盯盘很辛苦。很多用户希望能有 24/7 的交易窗口。
投资门槛高:像特斯拉、英伟达这类股票单价高,有小额定投需求的用户进不去。
链上股票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比如实时结算、碎片化投资、7×24 小时交易、链上抵押借贷等,这些都是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场景。
当然,富途其实也在用创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推出统一购买力机制,可以实时计算用户在多个市场的现金、证券、货基总资产,实现跨市场交易;
推出夜盘交易,覆盖几乎 5×24 小时;
推出 Fractional Shares(碎股投资),比如最低可以用 5 美元买入特斯拉股票。
不过我也要强调一点,尽管我们不断创新,但底层仍然是中心化架构。区块链的出现确实有可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变,甚至可能推动整个金融基础设施的重构。
3. 股票上链的长期趋势
Hazel:迪总,我们之前听到了一些数据,比如 XStocks 总市值约 3000 万美元,日交易量也有三四千万美金的增长。你作为研究者和投资人,怎么看这些链上美股的数据?
郑迪:目前来看,链上美股的活跃度还是集中在几个中心化交易所,比如 Gate 和聚币,这两个平台的交易量能占到 70%-80%。但反而像 Kraken 合作的产品在链上的表现并不突出,尽管他们官方发布了很多新闻,比如通过子公司在百慕大持有牌照等安排,整体上交易量还是没起来。
从合规性来看,如果我们排个序,Robinhood 是最合规的,Dinari 居中,Kraken 是比较激进的玩法。
一个重要的监管动向是,美国 SEC 委员 Hester Peirce 前几天表示:如果要对散户开放股票代币交易,必须要在获得全国证券交易所牌照的平台上进行。也就是说,像 NYSE 或 Nasdaq 才行,否则只能限于合格投资人。这个声明可能会对 Dinari 和 Coinbase 等项目造成较大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股币融合是趋势。未来可能三五年内,传统股票交易所和加密交易所会成为直接竞争对手,比如纳斯达克和 Binance、港交所和 Coinbase 之间的竞争。到那时,传统交易所可能也会把交易架构放到链上进行,从而大幅降低中后台的结算成本。
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链上的角色会成为前端工具,直接面向用户?还是变成券商、交易所的后端基础设施?我觉得两种都有可能。
一种情况是,C 端用户直接用链上产品进行交易;另一种情况则是,用户仍通过熟悉的 APP、券商、前端操作系统来下单,但整个底层交易逻辑已经跑在链上。这背后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就拿 Robinhood 来说,它现在虽然通过差价合约(CFD)的方式来“轻量化、快速合规部署”股票代币交易,但它的商业模式天然就偏好链上结构。所以我判断,Robinhood 的第一阶段是 CFD,第二阶段它一定会走向链上交易的全流程。
目前来看,链上股票代币的交易主要还是在中心化交易所(CEX)内进行,真正全链的场景还比较少。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用户用的是 CEX 或券商前端,但后台的交易、结算架构其实已经已经跑在链上了。这种“表面中心化、背后链上化”的模式,也许是最符合当前用户习惯、又能承接新技术架构的一种折中方案。
尤其是在短期内,链上门槛依然较高,小白用户不太可能直接与链交互。也许未来 AI Agent 很成熟、安全方案解决了,用户可以通过 AI 自助交易链上资产,但那还需要几年。所以在此之前,通过前端友好的 CEX 或券商,让用户间接触达链上资产,可能是主流形态。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还是一个早期阶段,但这条路径是确定的,也是有潜力爆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