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姐团队律师在处理涉及加密货币的案件时发现一个显著现象:许多未接触过币圈案件的办案人员往往将加密货币视为洪水猛兽,而一旦经办相关案件,他们通常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甚至出现争相承办或主动寻找此类案件的情况。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加密货币是否能够被用于行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利用加密资产难以监管、易于转移且价值巨大的特性收受贿赂,在我国加密货币并非法定货币的背景下,能否将其认定为受贿罪等传统职务犯罪?
飒姐团队今天将深入探讨利用加密货币实施职务犯罪的情况。
01 受贿6000枚比特币的官员,还好犯罪比较早
如前所述,加密货币的技术特性使其成为洗钱、转移资产的便利工具,理论上完全可以被用于行贿受贿等职务犯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加密货币的行受贿或职务犯罪案件曝光极少。飒姐团队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加密货币的使用存在一定技术门槛,导致大多数领导干部使用不便有关;另一方面,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若赠送对象的币值大幅贬值,也会让行贿者陷入尴尬境地。
在我国加密货币发展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先行者”——前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抚州市委书记肖毅,坊间传言其收受了高达6000枚比特币的贿赂。2017年至2021年,肖毅利用担任抚州市委书记的职权,与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币圈大佬林某结识,并进行了一系列权力变现操作。肖毅通过职权将林某控制的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抚州重点企业引进,对外宣称要”打造亚洲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实则默许该公司在抚州秘密搭建了大型比特币挖矿场。不仅如此,肖毅还为该公司提供了大量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尤其是关键的电力保障。
林某自然也投桃报李,将挖矿产出的大量比特币(坊间传言约有6000多枚)”赠予”肖毅。一审审判期间查明,肖毅受贿高达1.25亿元。2023年8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江西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肖毅受贿、滥用职权一案,对被告人肖毅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但遗憾的是,本案公开渠道并未披露肖毅受贿细节,仅以”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25亿余元”一笔带过。
那么,为什么飒姐团队要说还好这案子判得早呢?根据我国《刑法》第388条【受贿罪】规定,受贿数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可以处死刑。假设肖毅确实收受了6000枚比特币,按照今天的市价计算,其受贿金额已超过2亿元,若价格继续上涨,未来可能突破10亿元。
司法实践普遍认为,10亿元是我国公职人员受贿案件的”生死线”。以近期两个案件为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可见,若加密资产持续升值,肖毅在升值后继续收受加密货币,其受贿金额可能极高,甚至触及”生死线”。
02 收礼只收加密币,在我国构成受贿罪吗?
虽然坊间传言肖毅受贿的财物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密资产,但从公开渠道无法确认确切消息。因此,有必要严肃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礼只收加密币,在我国是否构成受贿罪?
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加密货币是否具有刑法财产属性?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飒姐团队认为,加密货币具有刑法财产属性,可以成为财产犯罪的对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38辑[第1569号]张某抢劫案,最高院认为,财产包括财物和财产性利益,加密货币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属性,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刑法中财产的特征,即管理可能性、移转可能性、价值性。
(1)加密货币,持有者通过密码、秘钥占有、支配、管理加密货币,具有管理可能性;
(2)加密货币通过交易平台实现不同主体间的买卖、流通和货币兑换,具有移转可能性;
(3)加密货币的取得需要支付对应的劳动或成本,具有价值(包括交易价值和适用价值)。
因此,虚拟货币具有刑法财产的一般特征,具有刑法财产属性,属于刑法意义上的一种”财物”。
那么,加密货币符合职务犯罪领域中法律所规定的”财物”吗?飒姐团队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大概率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财产性利益”。
实践中,我国对职务犯罪的”财物”定义非常宽泛,简单来说,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成为职务犯罪的”财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之规定,贿赂犯罪中的”财物”,包括货币、物品和财产性利益。财产性利益包括可以折算为货币的物质利益如房屋装修、债务免除等,以及需要支付货币的其他利益如会员服务、旅游等。
因此,虽然目前没有公开渠道出现利用加密货币受贿的判例(坊间传言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已有部分未公开判例),但飒姐团队认为,加密资产并不能成为职务犯罪的挡箭牌,以加密资产为工具向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可以构成行受贿犯罪。
03 写在最后
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扩大,其在职务犯罪中的角色愈发凸显。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全球流通性使其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贿赂和洗钱的工具。尽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加密货币不是法定货币,但其财产属性和价值性使其在司法实践中被认定为财产犯罪的对象,进而能够构成职务犯罪。
总而言之,飒姐团队提醒各位,加密资产不是职务犯罪的挡箭牌,纸终究包不住火,再隐蔽的手段也不可能不留痕迹。如今的第三方区块链公司已经能够通过链上数据进行分析追踪,切勿对区块链的匿名功能盲目”信任”。